搜索详情-找开题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双楔形联二酰肼衍生物的合成及其表征开题报告

 2021-08-08 02:53:47  

全文总字数:2880字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人们对于有机小分子凝胶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对于凝胶的应用感到越来越有兴趣,从而使得有机小分子凝胶也渐渐地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且不断地有新的有机凝胶来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所以对凝胶的研究变得越来越有意义。

机小分子凝胶(LowMolar-massOrganicGel,LMOG)是一种典型的超分子软材料,它是低分子量有机小分子(称为凝胶因子)通过分子间氢键、范德华力、π-π作用、配位作用、偶极-偶极作用、亲、疏水作用等非共价键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协同作用自发地聚集、组装成能够固定溶剂的三维网络结构的一类材料。在有机凝胶体系中,有机凝胶的形成是由溶剂-凝胶因子和凝胶因子-凝胶因子这两种作用的结果,如果溶剂-凝胶因子作用越强则凝胶因子-凝胶因子作用就越弱,同时有机凝胶表现为弱的凝胶能力和和力学性质。然而,在凝胶体系中,凝胶因子结构不仅影响凝胶行为和凝胶性质,同时也影响凝胶的溶剂性质。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861年开始对有机凝胶进行定义,1987年至今已经对有机小分子凝胶有了自己的独特概念和体系。通过特殊官能团的不同可以把有机小分子凝胶进行分类并进行研究其凝胶性质的影响也有了一定的体系。如今对凝胶性质的研究发现不仅是溶剂性质对有机小分子凝胶性质有影响外,还有因子结构也是一大影响因素。

根据凝胶形成的驱动力不同可以将凝胶因子分为:氢键型凝胶因子和非氢键型凝胶因子。氢键型凝胶因子主要包括脂肪酰胺类、含脲基的环己胺和糖类衍生物。非氢键型凝胶因子主要是芳香类衍生物,这类凝胶因子形成凝胶的的主要驱动力是π-π作用、范德华力和亲/疏水作用等。根据凝胶因子的分子结构不同可以分为:π共轭型凝胶因子和非π共轭型凝胶因子。常见的π共轭凝胶因子有酞菁类(phthalocyanines)、并苯类(acenes)、

苯撑乙烯类(oligo(p-phenylenevinylene)s)、低聚(对亚苯基乙烯基)(oligo(p-phenyleneethynylene)s)、苝二酰亚胺类(perylenebisimides)、六苯并蔻类(hexanbenzocoronenes)、双吩嗪类(bisphenazines)等。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

1.以乙二醇单甲醚、对甲基苯磺酰氯、没食子酸甲酯、甲醇等原料制出一种凝胶因子

2.采用紫外、荧光分光光度计,红外光谱仪,核磁共振波谱仪进行合成后的凝胶的性质的表征。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研究创新点

如果能够得到凝胶因子结构对有机小分子凝胶性质影响的完整体系,我们就可以清晰的知道如何合成某种特定性质的凝胶因子,以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