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详情-找开题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On Translation of Red Sghu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translatology Theory开题报告

 2021-08-08 02:50:05  

全文总字数:1957字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红高粱》是中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一部著作,其文学翻译问题一次次引起了国内外文学界的热烈讨论。

本文将从新颖的生态翻译学视角,以胡庚申界定的生态翻译学主题概念----翻译即适应与选择为理论基础,以葛浩文英译《红高粱》为例,探讨《红高粱》(葛浩文英译本)取得成功的原因,并探索当下中国文学译本在翻译生态环境下生存的可能性,通过《红高粱》译本的成功阐释成功的翻译是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适应选择以及多维度适应性选择转换的结果,从而说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强大解释功能。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上世纪80年代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的复杂情感的寻根文学作家莫言在1986年春发表了中篇小说《红高粱》,这部作品正是因为其大量的意识流手法包括内心独白、多视角叙事、慢镜头描写、意象比喻、自由联想等等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袭击整个中国文学甚至是世界的文学,短短时间内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

著名文学评论家雷达曾这样评价《红高粱》:《红高粱》通过戴凤莲和余占鳌的故事,以时空错乱的顺序,借用意识流的表现方法[1]叙述了一曲生命的颂歌。

自80年代开始世界文坛掀起了一股《红高粱》研究热潮,迄今为止研究这部作品的文章已汗牛充栋,然而用生态学的理论剖析译文的翻译的研究仍然屈指可数,乏善可陈,国内外译界的多数学者是从语言学、文化学等不同角度进行评价和研究,但是这些研究却并不能完全解释《红高粱》经久不衰的现象。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研究内容:   莫言运用其意识流在《红高粱》(葛浩文译本)一文中成功地向读者展示其小说的魅力所在。

本文通过运用生态翻译学理论对小说的翻译生态环境对翻译主体译者的选择、适应和翻译主体译者对翻译方法的选择、适应下的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分析,从而得出《红高粱》(葛浩文译本)是生态翻译的完美应用这一结论。

计划:(1)准备阶段 2013年9月1日~12月31日    搜集资料,定题,完成论文提纲,提交《任务书》和开题报告(2)撰写阶段2014年1月1日~2月28日完成论文初稿(3)修改阶段2014年3月1日~ 5月20日完成论文修改(4)校对打印2014年5月21日~ 31日 完成论文校对与打印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研究创新点

本文特色在于采用新颖的生态翻译学理论来分析中篇小说《红高粱》葛浩文译本的成功,创新性地提出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适应选择以及多维度适应性选择转换的结果在译本成功与否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提出了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强大解释功能。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