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化妆品中11种唑类抗真菌药物的研究开题报告
2021-08-08 02:48:23
全文总字数:707字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唑类抗真菌药物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合成抗真菌药物,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问世。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目前大量的唑类药物被开发。按照其化学结构可分为咪唑类(imidazoles)和三唑类(triazoles)两类。但其都具有可以治疗浅表性真菌感染和口服治疗全身性真菌感染的功效。目前临床常用的唑类药物有:咪唑类有clotrimazole、miconazole、益康唑(econazole)、ketoconazole、布康唑(butoconazole)和硫康唑(sulconazole)等,目前均主要作为局部用药;三唑类有fluconazole和itraconazole。
关于唑类抗真菌药物的主要的作用机制及不同种类的药物异同点可简要分为以下几小点:
一:对真菌的抗菌谱广,对浅部真菌和深部真菌均有效;二:抗菌机制相同,为选择性抑制真菌甾醇-14α-去甲基酶(sterol-14-α-demethylase,一种细胞色素p-450酶),使细胞膜麦角固醇合成受阻,细胞膜屏障作用障碍;此外甾醇-14-去甲基酶受抑,14α-甲基甾醇在真菌细胞内浓集而损伤真菌的一些酶(如atp酶、电子转运有关的酶)的 功能;三:真菌对唑类抗真菌药很少产生耐药性;四:在肝代谢,均可不同程度抑制人的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其结果有二:干扰肾上腺激素和性腺激素的生物合成,因而用药者可出现男子乳腺发育、妇女不孕、月经异常等;影响其他药物代谢;五,共同不良反应有轻微胃肠不适、肝功异常、影响其他药物或/和体内甾醇类生物活性物质的作用。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20世纪70年代末,比利时janssen制药厂便合成了多种唑类抗真菌药物,其中包括咪唑类,益康唑,咪康唑以及酮康唑等。目前这几类药物在国内也都已经研制成功并投入生产。并且在治愈相应病症的临床效果显著。20世纪90年代由德国首创,瑞士siegfried药厂在瑞士上市的奥西康唑是一种治疗局部或全身真菌感染的高效抗真菌药物,其作用效果强与益康唑,咪康唑,酮康唑等,国内尚无此药生产。1985年美国synterx制药厂研制两种新型唑类药物布康唑和硫康唑。这两种药物对于念球菌感染特别有效,目前国内同样没有药厂生产此类药物。
Plemple对许多唑类药物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抗真菌药物化合的构效关系,发现抗菌活性基本符合下述结构:置换分子中的咪唑环或三唑环的活性丧失;咪唑环或三唑环上的一个氮原子必须与分子中央的碳原子相连接; 中央剩余的三个价键与其他基因相连接,则能影响其理化性质和药动学及抗菌效果。迄今为止,国内外所开发的大部分唑类抗真菌药物大都满足以上要求,结构差别不大的化合物,具有相似的生物活性。
据了解,我国关于开发唑类抗真菌药物的起步比较晚,目前国外许多新型药物国内制药厂均无开发利用。但近年来,我国关于对现有药物新试剂开发,真菌细胞壁抑制剂的研发以及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的研发等发展迅猛。其中便包括2001年在美国获准上市的名为科赛斯的抑制细胞壁生长的药物。但在研发的进度与药物的种类等方面与国外仍有一定的差距。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研究内容:
一、制取化妆品的溶解液,制成样本若干份。
二、对样品进行预处理。
4. 研究创新点
使用不同于气质联用的液质联用法,解决了不挥发性化合物的测定,极性化合物的测定,热不稳定化合物的测定,大分子量化合物的测定,需自己建库或分析图谱。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