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曲《流浪者之歌》演奏之我见开题报告
2022-09-11 20:59:48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背景:二胡曲《流浪者之歌》(亦名《吉普赛之歌》),由西班牙小提琴家、作曲家萨拉萨蒂的同名小提琴曲移植而来。为了在演奏中能更准确、更深刻地表达这首名曲的风格和内涵,理当对吉普赛民族及其音乐、该曲作者、创作背景及作品特色有一定的了解,这是当今二胡演奏家和教育家们的共识。
目的及意义:《流浪者之歌》原是一首小提琴经典名曲,20世纪80年代以来移植成二胡作品。作者萨拉萨蒂以吉普赛人为对象,采用了吉普赛音乐为素材,并融入了匈牙利舞曲的切分节奏及风格创作而成。作品结构严谨、曲式鲜明,旋律含蓄深情,节奏跳跃明朗,情绪粗犷豪放,风格浓郁鲜明。本文主要通过对乐谱、音响的分析,并结合个人的演奏实践,探讨《流浪者之歌》音乐语言、二胡演奏此曲的揉弦方法、音响色彩变化的特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1、结合当前小学音乐教学新课标实践,分析、探讨当前小学音乐教育实践的运行现状,总结实施新课标以来所取得成绩和经验,分析查找实际存在的主要问题。2、结合音乐教学实践案例,分析教学形式、方法、手段设计与教学目的的关系,着眼于教学设计与预期实现目的的教学反思。3、分析课改后新教材使用的情况,剖析教材使用运用的成败得失,探讨音乐知识、音乐欣赏、歌曲学唱的合理配置,重视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完成情况和效果。4、结合课堂教学中的和乐舞蹈创编、唱游教学、打击乐器教学实践展开,鼓励学生由浅人深地参与短小的音乐、舞蹈、游戏、节奏伴奏谱的编创,探讨创作教学的得失。5、分析、研究当前和未来小学音乐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关注教师的教态和教学激情,突出教学综合驾驭能力与教学智慧,重视课堂教学的即时反应和应变能力培养,强调不断学习、掌握本学科的前沿信息与知识,强化教学反思投身教学改革实践。
预期目标:借助本课题研究,深入了解,利用大学所学专业理论和演奏经验。完成不少于5000字的毕业论文。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本研究拟结合自身教育实习和一线学校考察调研,通过调查、学习、观摩、交谈、座谈等途径,介入本地小学音乐教学工作实际,深入了解学校音乐教育、教学工作运行机制和状况,同时借助关联法规、文件、文献和音乐教育教学理论的检索、归纳、综述、阅读、学习,尝试运用大学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开展专项教育实践研究。
具体研究预计设计以下几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检索、归纳、分析国内外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相关研究成果,界定本研究涉及的相关理论、观念、概念,确立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对象、方法和过程。
第二部分:通过当前小学音乐教学的实际案例分析,研究和思考当前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存在问题,找出当前小学音乐教改的症结所在,尝试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乃至施教者自身素质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探讨针对当前音乐教育教学实践的存在问题。
4. 参考文献
[1]张丽.浅谈民族乐器二胡与流行音乐的有机融合[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34(04):102-104.
[2]杜晓峰.论二胡音乐的流行作品创作及发展[j].戏剧之家,2014(08):167-168.
[3]陈萍.“触电”流行音乐 生成无限精彩[j].儿童音乐,2012(01):68-70.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1、第一阶段 1月7日--1月13日 指导老师下达毕业论文任务书。
2、第二阶段 1月14日--1月16日 专业负责人审核任务书。
3、第三阶段 1月17日--3月1日 搜集文献资料及预研究,完成开题报告及论文初稿写作。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