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枫渔火对愁眠——浅析古筝曲《枫桥夜泊》的演奏技法与意象表达开题报告
2022-09-11 20:59:46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背景:
《枫桥夜泊》作为一首传统与现代结合的优秀古筝创作作品,吸取了江南音乐独特的风韵,借古筝特有的演奏技巧和音响效果,将中国古典诗词文化与音乐意象表达相融合,巧妙地将现代作曲、演奏技法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相结合,成功地描绘了清冷的江水、萧瑟的钟声以及孤寂的渔火等意象。本文将从演奏技法与意象表达来浅析王建民先生的这首乐曲——《枫桥夜泊》。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
对古筝曲《枫桥夜泊》的演奏技法以及意境表达进行分析、研究与实践。了解本曲作者王建民先生创作这首作品的背景与创作历程,研究作曲家创作作品时所经历的内心世界。对于现代古筝曲与古典诗词相互融合的现象进行研究,并对独特的演奏技巧与音乐旋律将诗人内心离愁别绪曲的刻画进行了解与分析。研究乐曲中昆曲、江南丝竹、苏州民歌等曲式的独有的音调特色等音乐元素,感受作曲人对‘江枫渔火对愁眠’的追忆。浅析本曲演奏的音乐内涵及作品的人文精神内涵。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研究方法:
通过大量查阅相关的巴赫历史以及对《把和大提琴无伴奏组曲》第一组曲分析的文献书籍、报刊杂志和网页,搜集资源信息,并结合自身的练习和实际演奏的情况,全方位的对此选题进行了解和分析。
步骤:
4. 参考文献
[1]陈去非. 古筝演奏,音乐是灵魂 [j]. 福建艺术.2008年04期
[2]孙怡. 王建民的古筝作品研究 [d]. 上海音乐学院.2009年
[3]张钟升. 古筝曲《枫桥夜泊》的本体和内涵分析 [j]. 音乐时空.2014.(10)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1. 第一周 2月20日——3月1日 开题报告填写,指导教师提出修改
2. 第二周 3月1日——3月7日 提交开题报告
3. 第三周 3月8日——3月14日 论文写作 研究相关文献资料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