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时期李秉衡外交思想研究开题报告
2022-09-11 20:59:31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背景:李秉衡作为晚清名臣,历经过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重大中外冲突与交涉,其在中国近代史特别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上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现今学界关于李秉衡的研究主要有:综合性研究,例如张天贵的《李秉衡评传》,尚华的《李秉衡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等;李秉衡与中法战争相关研究,例如张天贵的《夺取镇南关到谅山大捷的奠基人是李秉衡》(《辽宁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年06期)等;李秉衡与中日甲午战争的研究,例如张作宪的《李秉衡与甲午战争》(《历史知识》,1984年第4期)以及张红军的《李秉衡与甲午山东半岛之战》(《山东社会科学》,1992年第5期)等。由此可见学界关于李秉衡研究确实已有基础,但是目前对于李秉衡外交思想的研究还不够充分,而甲午中日战争时期又是李秉衡个人外交思想上承前启后的时期,故本文拟对甲午中日战争时期李秉衡的外交思想进行研究。
目的:明确甲午中日战争时期李秉衡的外交思想为何,其外交思想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其外交思想是如何形成的,此时期的外交思想与其后期的外交思想之间的联系。说明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其外交思想与其他外交思想家之间的异同,何种原因造成的这种状况。
意义:昨日之历史又可为今日之发展提供借鉴,中国近代史可谓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暗淡的一页,中国近代化外交亦起源于此时期。李秉衡作为朝廷一品大员,先后参与过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通过窥探其中日甲午战争时期外交思想可以总结近代外交之利弊,为今日之外交提供借鉴。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主要研究内容:
1.甲午中日战争时期李秉衡的外交思想是什么?表现在哪些方面?
2.甲午中日战争时期李秉衡的外交思想是如何形成的?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研究方法:
1.考据法包括搜集材料与考证材料。
2.推理法,在推理中注意利用史实判断论文写作时所述的“大前提、小前提、史实、结论”等是否正确;利用历史概念、史学观点判断论文中所做的的推理是否正确。
4. 参考文献
1.戚其章:《李秉衡集》,中华书局2003
2.赵尔巽:《清史稿》,中华书局1976
3.王彦威:《清季外交史料》,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1)2022—10—01至2022—12—15:检索文献资料,开始选题,了解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确定论文题目。
(2)2022—12—16至2022—12—31:接受毕业论文任务书,查阅资料,了解学术信息。
(3)2022—01—01至2022—01—15:设计研究课题完成开题报告。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