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19-20世纪俄国道教的发展开题报告
2022-09-11 20:59:25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背景:
世界各国在自己文化的启蒙时代都或多或少受到了中国经典文本的影响,俄罗斯也不例外。俄国汉学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19-20世纪是俄国汉学研究的真正发展阶段。19世纪上半叶,受到西欧社会思想影响的俄国知识分子一方面接受了西欧关于“天朝中国”的阐释,同时也开始关注本国东方学者用俄语完成的关于中国的著述。19世纪上半叶,俄国传道团曾积极研究过中国文化,其中包括中国道教的研究。道教作为中国本土产生的宗教,对中国人的思想、生活方式等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从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上半叶为第一阶段,也即俄罗斯汉学的创始期。这个阶段的汉学研究者以俄罗斯东正教会传教士团的成员为骨干,他们大多是圣彼得堡大学和喀山大学培养出来的,也有自学成才的。他们直接受沙俄外交部亚洲司和政府宗教管理机构——圣教院控制和领导,主要从事汉、满、藏文书籍的翻译活动,可以说只涉及了中国宗教文化的表层。从1715年到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政府共派十八届传教士团和“学生”随员前来北京,他们在北京留居十多年间到处钻营,结交清廷权贵和蒙藏上层,大肆搜集我国各方面的情报资料,有著作和译作多种。回国时带回去大量汉、满、蒙、藏文书籍和各类文物,其数量超过前八届传教士带回的图书资料总和,并曾写过涉及道教的文章和书。第二阶段为奠基期,时间是19世纪下半期。其间俄罗斯汉学的研究队伍仍以东正教会传教士为核心。1991年12月苏联解体后,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的汉学界并没有衰落停滞,而是以新的面目出现,并抛弃了过去的教条主义。老一代汉学家有新作,年轻一代汉学家开拓新领域,依然保持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传统。1991年以后苏联汉学开始步入后苏联汉学阶段,道教研究呈现出另一种别开生面的势头。
预期目标:
系统分析19-20世纪俄国道教研究成果,相关学者的观点,并与中国现有道教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得出差异并分析比较。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将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在充分掌握史料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借鉴国内学术界研究成果,详实、深入地分析19-20世纪俄国道教研究成果。本文的研究涉及到历史学、宗教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的知识,在研究中将采用分析、归纳、演绎等具体的研究方法,做到史料与史论相结合,在对俄国对中国汉学研究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研究俄国对道教研究的过程及发展。
步骤:
4. 参考文献
[1]李明滨. 中国文化在俄罗斯传播三百年(下篇)——中国文化与文学作品在俄罗斯的译介[j]. 中国文化研究,1997(01)
[2] 李明滨. 托尔斯泰与儒道学说[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05)
[3]李明滨. 托尔斯泰与中国文化[j].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03)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1、2022年1月,完成选题,搜集相关资料;
2、2022年3月,完成开题报告和论文提纲;
3、2022年3月至4月,完成论文初稿;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