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孤独感倾向与其自我意识的关系研究开题报告
2022-09-11 20:59:09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背景:
孤独感的心理学研究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从人类需要满足的角度看, 孤独感是指当个体渴望的社交关系与实际的社交关系网络在质量上 (如失去亲密关系)或数量上(如朋友太少)存在差异时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心理体验,是个体社会适应的重要指标之一。孤独对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孤独感是当今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消极情绪体验,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大转折期,也是个体自我意识形成、自我同一性确立,个性品质优化的关键期。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危机理论指出,大学阶段个体发展任务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建立新的社会关系,获得亲密感并避免孤独。由于大学生自我调控能力仍不健全,生活经验欠缺,因此在处理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情感及环境适应等问题上,常出现内在矛盾与心理冲突,受到孤独感的困扰。 而长期或严重的孤独感可引发个体的某些情绪障碍, 降低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更有甚者还会导致自杀等极端行为,影响大学生的顺利成长。孤独的类型理论把孤独划分为感情孤独和社交孤独两大类,感情孤独是指与家人、恋人、好友之间的情感疏离,是个体生活中由于缺乏能够依赖的重要情感和安全关系所造成的感情孤立状态; 社交孤独是指与社会的情感疏离,是个体缺乏社交网络或不能被社会群体、团体接纳所导致的感情孤立状态。
目前,关于孤独感的研究,大多为对其社会交往情况、家庭情况、依恋类型等,很少是关于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研究,这方面的文章非常少。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
本文研究的是大学生孤独感与自我意识的关系。本文主要研究大学生的孤独感倾向,探究大学生自我意识对孤独感倾向的影响。同时还要探究大学生孤独感倾向与自我意识在统计学上是否有相关关系。
预期目标:(1)界定孤独感倾向和自我意识的操作定义。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研究方法:问卷法、实验法
步骤:(1)发现并提出问题;
(2)查找问题相关的信息、问卷;
4. 参考文献
[1] 何安明,惠秋平,刘华山.大学生的感恩、孤独感与社会支持.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4,28(10):782-785
[2] 李小玲,唐海波,明庆森,张花.大学生孤独感和自我和谐的关系: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年第22卷第3期
[3] 李彩娜,班兰美,李红梅.大学生孤独感及其与依恋、自尊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年第18卷第4期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1、2022-11-21 ~ 2022-12-10: 查资料,选方向,了解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2、2022-12-11 ~ 2022-12-28:确定论文题目,接受毕业论文任务书,查阅资料,了解学术信息。
3、2022-12-29 ~ 2022-03-18:搜集有关本课题的文献资料,进行研读、梳理,完成开题报告。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