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幼儿告状行为研究开题报告
2022-09-11 20:58:55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背景
自2014年起,每一学期都会去幼儿园见习。通过不间断的见习,我慢慢的了解了儿童的生活。通过入园、早操、户外活动、游戏活动、教学活动的观察,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交往形式种类很多,例如互助、争端、合作、嫉妒、炫耀等。在儿童交往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着同伴的冲突,然而幼儿尚处于身心发展不完善的阶段,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道德认知和思维能力发展也较差,还处于依赖老师和家长的阶段。他们对于所遇到的事情不能做出客观合理的评论,对于发生在自己身上或周围的事情不能独立处理。而在幼儿园中,教师就是帮助他们解决问题麻烦的力量,是他们的权威。所以,幼儿只要碰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和麻烦就会寻求老师的帮助,也就导致了幼儿告状行为的频繁发生。
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环境中,同伴关系、师生关系日益成为重要的社会关系,同伴互动、师幼互动相应地就成为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动因之一。其中,幼儿告状行为是同伴互动,师幼互动的重要形式。对学前儿童来说,进入幼儿园面临的最大变化恐怕就是人际关系的变化。在家庭中,父母长辈对孩子的行为总是做出积极的反馈,总能准确地判断、解释孩子的需要。但当幼儿处于同伴群体中时,他们之间往往出现各种各样的人际冲突,这时幼儿就必须运用一定的方式解决矛盾,当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不能自己解决时,他们就借助于老师的力量以达到告状者的目的。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一) 研究内容
1、 幼儿的告状行为的产生是由于同伴交往中产生的矛盾即冲突,同样幼儿告状的原因包含求助的目的,所以首先对同伴冲突行为和求助行为进行研究。
2、 梳理相关文献,对幼儿告状行为研究进行总结,并结合幼儿的实际表现分析。从幼儿告状的策略、类型和起因进行分析,从而对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性别的幼儿告状行为进行分析。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1、研究方法
(1)文献法:查阅了大量国内外的相关资料,针对幼儿告状行为进行了梳理,并对所查文献进行了归类分析,为本研究奠定了理论上的基础。
(2)观察法:能够获得幼儿在自然状态下的告状行为,以一位旁观者的的身份去观察幼儿在幼儿园中的生活和学习,以此获得最真实直接的资料。在幼儿园实习观察的时间是每天从幼儿进入幼儿园到幼儿离开幼儿园这一完整的时间段,采用了事件取样的方法,用白描的方法把看到的“告状一策略”事件迅速的记载下来,其中包括幼儿告状行为发生的场景、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对话、幼儿的立场、教师的立场、教师针对幼儿递上来的状子所采取的策略等。把一个个活动场景当做观察单位,借助事件取样法,将幼儿告状行为分类统计。
4. 参考文献
[1]陈庆荣.《“告状生"的心理调控》[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11).
[2]陈秀丽;3岁~6岁幼儿告状内容研究[j];早期教育(教科研版);2013年05期
[3]冯莉英.不要忽视孩子的告状行为[j].学前教育研究,2001,(3).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1)2022-10-01~ 2022-01-01:教师指导学生选题,搜集相关研究资料。
(2)2022-01-02~2022-01-22:教师完成并下达毕业论文任务书。
(3)2022-01-23~ 2022-03-03:学生完成开题报告,写出论文撰写提纲。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