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幼儿的告状行为与应对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2022-09-11 20:58:37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背景
从2017年11月开始为期两个月的实习中,根据学校的安排研究者依次在大班和中班中跟班实习,不管是作为幼儿活动的参与者或旁观者,都会观察到,在一日活动中,不管哪个年龄段都会存在幼儿的告状行为,但是由于年龄段的不同告状的频率也有显著差异,中班幼儿的告状行为尤其明显。不仅是告状的人数,每个人告状的次数,而且告状的缘由类型,均比大班要多的多。在观察中还发现,不同的老师,对幼儿告状的处理方式不一样,同一个老师对待不同幼儿告状的态度也有差别。中班即4-5岁是幼儿在认知和道德水平上有巨大发展的特殊时期,幼儿产生强烈的规则意识,角色也在自我与他人之间发生转换。因此通过这次的发现,让我想根据中班幼儿的发展特点,着重研究该年龄段幼儿的告状行为,以及老师到底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处理幼儿告状的事件。
《儿童心理学》中有提及,儿童在幼儿期高级情感开始逐步发展。查阅资料以及根据平时的观察发现,幼儿在三岁前某些道德感萌芽,会评价自己乖不乖。进入幼儿园,在集体生活中,孩子逐渐掌握了各种行为规范,道德感也逐步发展起来。小班的孩子道德感主要是指向个别行为的,如知道打人、咬人是不好的,往往都是相关于自身的利益。到了大班,幼儿的道德情感进一步发展与复杂化,语言能力进一步发展,再加上羞耻与内疚感开始发展,幼儿开始关心同伴和内部解决问题,使得告状行为减少。中班孩子不但关心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而且开始关心别人的行为,并由此产生相应的情感。而中班幼儿的告状行为往往就是幼儿对别人行为方面的评价,它是基于一定的道德标准而产生的。幼儿在对他人的不道德行为表示出愤怒或谴责的同时,还会对弱者表现出同情,并表现出相应的安慰行为,所以很容易产生告状行为。理智感也在幼儿期开始发展,且其表现形式特别,及好奇多问。对其他人的行为不了解正确与否,便来询问教师,或者如李娜在《大连市l园幼儿告状行为研究》中提及的幼儿以告状来试探教师对某些行为的态度。或许他们想通过各种告状的行为来引起老师的关注,让老师发现自己是个好孩子。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一)研究内容
1、以幼儿园中班幼儿和带班教师为观察对象,根据中班幼儿告状的原因、教师的处理方法、被告幼儿的态度以及教师的跟进策略四个大维度进行研究,分析中班幼儿在一日活动中的告状行为及教师应对策略的现状。
(1)中班幼儿告状原因——综合事件发生的背景及幼儿告状过程,给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主要包括: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1)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通过梳理国内外关于告状行为及幼儿告状行为研究、教师应对幼儿冲突策略研究的相关文献了解有关幼儿园中班幼儿的告状行为的特点与教师教育策略的研究现状。
2)事件取样法:事件取样法是自然观察法中的一种,也是该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研究者不介入观察对象的活动,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幼儿的一日生活,等待预选幼儿的告状行为发生。从中班幼儿告状的原因、教师的处理方法、被告幼儿的态度以及教师的跟进策略四个大维度进行观察,并详细记录事件发生的背景,幼儿告状过程,教师应对方式,告状者和被告状者的反应,以及教师是否进行了跟进教育,以期获得极为丰富和真实的第一手原始资料。
4. 参考文献
[1] 冯莉英. 不要忽视孩子的告状行为[j]. 学前教育研究, 2001(3):68.
[2]郭云.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3]韩晓.浅谈幼儿的告状行为[j].中国校外教育,2012(3).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1)2022-10-01 ~ 2022-01-01:教师指导学生选题,搜集相关研究资料。
(2)2022-01-02~ 2022-01-22:教师完成并下达毕业论文任务书。
(3)2022-01-23 ~ 2022-03-03:学生完成开题报告,写出论文撰写提纲。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