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对审美判断的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的影响研究开题报告
2022-09-11 20:58:10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背景:
态度研究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年来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内隐态度与外显态度的关系上。wilson, lindsey 和 schooler(2000)提出了双重态度模型理论(dual attitudes model),理论指出人们在认识态度客体时存在两种不同的评价,即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外显态度是能够被意识到、并且通过自我反省能够表现出来,易于报告的态度;而内隐态度是对态度客体的自动反应,是无意识的、自动激活的态度。一些研究发现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存在高相关,当被试关注特定对象的情感感受时, 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的相关增大。许多国外研究关注到阈上情绪状态对内隐态度与外显态度之间联结的影响作用,分别研究了正、负情绪对内隐态度与外显态度之间联结的影响。但目前国内这方面研究较少。
费希纳于 1876 年发表的《美学导论》标志着实验美学(empirical aesthetics)的创立。 实验美学强调通过科学实验来探究审美心理过程的一般规律。审美判断在整个认知加工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是在审美理解的基础上, 根据自身的审美标准做出“美”或“不美”的价值判断的过程。研究者证实, 美与丑是对事物之美最主要和最典型的描述维度。因此, 对其进行美丑程度判断可以达到审美判断目的(jacobsen, buchta, khler, schrger, 2004)。目前国内外研究者大多数关注审美过程的神经机制,少有关于审美与认知态度的关系研究。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
本文研究的是情绪对审美判断的内隐态度影响。内隐态度是个体对态度对象的自动化、不受控制的无意识情感反应。内隐态度具有易变性,情感因素对内隐态度的改变有显著影响。态度的三元论认为情感、行为倾向性和认知三种成分构成态度,而内隐态度是个体对态度对象的自动化情感反应,更多地体现了态度的情感成分,并且内隐态度具有易变性,情感因素对内隐态度的改变有显著影响。本文主要研究个体的情绪对个体做出审美判断的内隐态度的影响,探究大学生不同情绪对审美判断的内隐态度影响。同时还要探究不同情绪下大学生在审美判断中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联结的影响是否有显著性差异。
预期目标:(1)界定审美判断和内隐态度的操作定义。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研究方法:实验法
步骤:(1)发现并提出问题;
(2)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
4. 参考文献
[1]张引, 贺雯, 罗俊龙. 情绪对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联结的调节作用[j]. 心理科学进展, 2014, 22(12):1882-1888.
[2]端霏. 正、负情绪对内隐-外显态度关系的调节[d]. 华东师范大学, 2010.
[3]张引. 情绪对内隐学业态度与外显学业态度及其联结的影响[d]. 上海师范大学, 2015.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1)2017-11-06~ 2017-12-02:检索文献资料,开始选题,了解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2)2017-12-04~ 2017-12-28:确定论文题目,接受毕业论文任务书,查阅资料,了解学术信息。
(3)2018-03-04~ 2018-03-10:设计研究课题,完成任务书撰写。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