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组播设计与实现开题报告
2022-09-18 17:20:31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近年来,随着internet的迅速普及和爆炸性发展,在internet上产生了许多新的应用,其中不少是高带宽的多媒体应用,譬如网 络视频会议、网络音频/视频广播、aod/vod、股市行情发布、多媒体远程教育、cscw协同计算、远程会诊。这就带来了带宽的急剧消耗和网络拥挤问 题。为了缓解网络瓶颈,人们提出各种方案,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四种:
(1)增加互连带宽;
(2)服务器的分散与集群,以改变网络流量结构,减轻主干网的瓶颈;
2. 课题关键问题和重难点
ip组播数据包典型使用用户数据报协议(udp),而udp是一种尽力而为(best-effort)协议。因此,ip组播应用必定会遇到数据包丢失和乱序问题。
从端到端传输延迟和可靠性方面考虑,组播应用可大致分为三类:实时交互应用,如视频会议系统,这类应用对可靠性要求相对较低,但对端到端传输延迟和网络抖动的要求很高;实时非交互型应用,如数据广播,这类应用传输延迟要求相对前一类应用较低,但在一定延迟范围内,却对可靠性提出更高要求;非实时应用,如软件分发,这类应用中,可靠性是最基本的要求,在满足可靠性要求的前提下,必须保证传输延迟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对于不同类型的应用必须在确认方式(肯定确认ack和否定确认nack),集中确认与分布确认、重传机制、重传范围、流量控制、拥塞控制、end-to-end延迟和广播延迟、网络抖动、可伸缩性与网络的异构性等方面做出综合考虑,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3. 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ip多播的目标是允许主机发送的ip数据包到不在本地子网的其他主机,它使得主机能够向任何一群在ip网内的目标主机发送ip数据包。多播数据包中的目的地址是一种叫做ip组播群组地址的特殊形式的ip地址。ip多播路由器必须向所有指向多播组成员的接口转发收到的多播数据包。
20世纪80年代中期,斯坦福大学的博士生s. e. deering发表host group: a multicast extension to the internet protocol (rfc0966) 和host extensions for ip multicasting (rfc0988) 两篇论文。他总结出:ospf的链路状态机制完全能被扩展用来支持组播,rip的基本机制能被用来作为一种新的距离向量的组播路由协议的基础。这些论断提出了ip组播的可能性。
1988年,d. waltzman, c. portridge, s. e. deering发表了题为《距离向量组播路由协议》的文章(rfc1075),它是组播路由的第一次实践;1991年12月,s. e. deering发表了博士论文《数据报互连网络中的组播路由》(rfc1112)。它奠定了组播网络体系结构和路由协议的基础。这篇论文也成为internet组管理协议(igmp)的原型;1997年11月,组管理协议igmpv2得到ietf的批准,成为标准(rfc2336);1998年7月,在制定ipv6地址体系标准时,确定ipv6组播地址分配方案(rfc2373),这为组播技术在下一代internet上的应用做出了必要的准备;1999年10月,cisco、att、microsoft制定组播地址动态客户分配协议madcap(rfc2730);2000年底2001年初,人们着手制定各种组播mib库,这标志组播技术正向可管理、可控制方向发展。
4. 研究方案
使用cisco路由器与交换机设计一个能满足当今网络的企业需求的ip组播网络。并对组播网络中对路由器和交换机进行流量的优选和优化。
组播源、接受者及两者之间的下层网络都必须支持组播。
(1)主机的tcp/ip的实现支持接受和发送ip组播;
5. 工作计划
1-5周:反复阅读并理解导师下发的毕业设计任务书,上各大网站、图书馆查找,以及向身边的专业人士咨询有关ip多播的发展,现状以及应用领域,复习ip多播的原理,工作方式,回忆其优缺点,以及历史上英特网标准化工作者为克服ip多播缺点,使之更加完善而所做的努力,在掌握的充分的资料后,可以着手研究工作内容及要求了。
6 周:完成开题报告,在对任务书已经要求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后,心中要设计的ip多播网络也已经大致成型,在仔细研究了开题报告的格式后,就可以着手编写开题报告了。
7-8周:开始具体的配置,认真分析需求,完成网络的总体架构设计,从经济,社会,质量各个方面综合考虑,选取每层合适的设备,取得客户的同意后方可进行下一步操作。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