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意义:黄萎病是1种植物土传维管束病害,具有分布广、危害重、存活时间长、传染性强等特点,是我国乃至世界棉花生产上最主要的病害之一。
近年来黄萎病有逐年扩增趋势,严重影响了棉花的产量、品质,对我国棉花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到目前为止尚无有效根治黄萎病的方法[1]。
叶片是黄萎病症状的主要表现部位,快速准确地认识黄萎病胁迫下棉花叶片光合特性的变化,对棉花黄萎病抗性鉴定和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研究黄萎病对棉花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为苗期黄萎病抗性鉴定及制定黄萎病防治技术提供依据。
以中植棉2号(抗黄萎病品种,zzm-2)和冀棉11号(感黄萎病品种,jm-11)为试验材料,于2叶1心期接种大丽轮枝菌,6 d后测定主茎倒1叶的光合和荧光参数等。
(1)黄萎病胁迫下,棉花幼苗光合色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等皆呈下降趋势,zzm-2的降幅均小于jm-11。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以中植棉2号(抗黄萎病品种,ZZM-2)和冀棉11号(感黄萎病品种,JM-11)为试验材料,于2叶1心期接种大丽轮枝菌,6 d后测定主茎倒1叶的光合和荧光参数等。
由于实验基地具备相关仪器和实验材料,因此具备可行性。
4. 研究创新点
由于目前光合荧光等基础生理的研究不足且不成体系,本次研究的特色便是弥补这种不足。
叶绿素荧光被称为光合作用的探针,相较于反应光合作用表观性的气体交换参数更能反映其内在机理。
陈兵等研究发现,随黄萎病级的增大,病叶的fv、fv/fm、yⅡ均降低。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在试验进行阶段,播种并培育棉苗,测定棉苗倒一叶的气体交换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等,同时采集棉花植株样品并分样称重,测定棉花叶面积。
在试验结束阶段分析已测定数据,并进行总结。
预期实验能够成功如期完成。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