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菌根是指土壤中某些真菌与植物根系的共生体,分布广泛,历史悠久。早在4亿多年前,菌根真菌就与古老的陆生植物形成了菌根。菌根真菌与植物之间建立相互有利、互为条件的生理整体,并各有形态。
am真菌对植物生长的效果已有较多报道,am真菌增加植物根系吸收面积,促进植物对矿物质元素,尤其是磷元素的吸收,提高植物抗旱能力,降低植物土传病害的发生,改变植物内源激素平衡状况,促进豆科植物结瘤等等,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中国粮食作物中am真菌的种类丰富,am真菌可与水稻、小麦、大麦、大豆、玉米、甘薯、花生、高粱、荞麦、谷类、燕麦和绿豆等作物形成共生关系,已报道的有5属24个种;接种am真菌可明显提高作物产量,促进作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刘文科等(2006)在对玉米接种am真菌的研究中得到相似结果,同时发现根系对磷的吸收率高于地上部。am真菌亦可增强作物抗胁迫能力,胡志宏等(2010)研究发现,接种am真菌摩西球囊霉(g. mosseae)后,油菜、玉米和小麦幼苗的生物量、株高、根长显著提高,同时,植株吸收了更多的钾、磷等元素,farzaneh等(2011)在对鹰嘴豆(chickpea)的研究中也得到了类似结果。am真菌促进作物矿质养分吸收利用、提高作物产量和提高抗逆性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其在农、林业的应用途径与方法正成为各个国家研究的重点,一些am真菌接种剂商业化产品已经上市,在不久的将来,接种菌根技术必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细菌性青枯病是由茄青枯劳尔氏菌引起的一种维管束病害,它是一种毁灭性的土传病害,在世界范围内均有分布,寄主植物范围超过50科200种,包括花生、番茄、烟草和香蕉等经济作物, 以及木麻黄和桉树等造林树种((hayward 1995)。由于缺少有效的控制途径,青枯病每年都会给农业及园艺作物造成严重的损失,其防治受到了国内外研究者的高度重视,目前尚未发现有效的防治方法。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研究内容
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实验室自主鉴定扩繁的数种am真菌对温室番茄促生及抗病情况进行研究,并探究不同am真菌对番茄根系侵染情况;
工作假说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实验对象
番茄品种为合作903
实验菌剂
AM真菌种类为:
毛氏无梗囊霉Acaulosporamorrowiae;
刺状无梗囊霉Acaulosporaspinosa;
极大巨孢囊霉Gigasporagigantean;
珠状巨孢囊霉Gigaspora margarita;
近明球囊霉Glomus claroideum;
明球囊霉Glomus clarum;
幼套球囊霉 Claroideoglomus etunicatum;
摩西球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同Glomusmosseae);
根内球囊霉Rhizophagus intraradices(同Glomusintraradices)
实验方法
菌根苗的培育
将参试植物种子用 10% H2O2表面消毒 10min,无菌水洗净后晾干备用。接种时菌剂包括侵染植株根段以及孢子,每个盆钵中装混匀后的200g灭菌土壤以及10g菌剂,以保证正常接种。每个营养钵播种 10 粒种子,正常浇水管理4周后,将菌根苗移栽至330ml塑料杯中,移栽时选择长势一致的植株开展实验。本实验共设置两个处理:菌根苗处理组以及空白处理组,每组处理24株苗。
生物量测定
接种移栽后每天观察,记录株高、茎粗、叶色、最初开花时间、开花数量。计算每处理平均值,将可获得内容的平均值填入下表。
表1 样品生物量测定
样品 | 株高(cm) | 地上部鲜重(g) | 地上部干重(g) | 根长(cm) | 茎粗(cm) | 开花时间(dpi) | 开花数量 | 叶色 |
处理组 | ||||||||
对照组 |
在植株开花之前,进行叶绿素的测定:将叶片去脉剪碎,随机取样,准确称重取0.5 g放入25 mL容量瓶中。用提取液(体积比为2:1的丙酮-无水乙醇混合液配成95%的水溶液)定容,放于25 ℃的恒温培养箱内暗中提取24 h,至组织变白。在663 nm、645 nm波长下以提取溶剂作空白对照,测定样品液在663 nm和645 nm下的吸光度值。
叶绿素浓度按下列公式计算(单位为mg/L):
Ca=12.7A663-2.59 A645
Cb=22.9A645-4.67 A663
CT=Ca Cb
式中:A663入射光为663nm时的吸光值;
A645入射光为645nm时的吸光值;
叶绿素含量按下式计算:
碱解离-酸性品红法测定根系侵染率
移苗六周后,用酸性品红法对菌根真菌侵染率进行测定。将根样洗净后,剪成长约1 cm根段。10% KOH透明,90℃处理20-60 min,用自来水轻轻冲洗根系3次,加入2% 的HCl溶液浸泡5 min。去掉酸液后加入0.01%的酸性品红乳酸甘油染色液(乳酸875 ml,甘油63 ml,蒸馏水63 ml,酸性品红0.1 g),90℃水浴20-60 min, 或于室温下过夜。加入乳酸分色后镜检,植物细胞不着色,真菌组织可被染成红色。
菌根侵染率(%)=∑[(0% 根断数 10% 根断数 100% 根断数)]/ 观察总根段数
丛枝菌根真菌防治番茄青枯病温室防效测定
将培育的番茄菌根苗及非菌根化苗移栽至新的营养钵中,新营养钵中所用土壤为灭菌土,移栽3d后接种青枯病原菌ZJ3721。平板活化青枯菌ZJ3721,500 ml YGPA培养液中过夜摇菌(200rpm/min,20-24 h,30 ℃),在试验前通过预实验明确试验中青枯菌ZJ3721的CFU与OD值之间的对应关系,在测定过程中,对于浓度大的菌悬液需用未接种的液体培养基适当稀释后测定,使其OD600值控制在0.3~0.6,经过稀释后测得的OD600值要乘以稀释倍数,才是培养液实际的OD600值。在正式开展实验时,在无菌条件下取出培养好的菌液,将菌液用未接种的培养液稀释一定倍数后,以未接菌的培养液作为对照调零,用分光光度仪测定其OD600值,根据之前预实验测算出的OD600值与其浓度的关系,确定菌液的浓度。同样对于浓度大的菌液需用未接种的液体培养基适当稀释后测定,使其OD600值控制在0.3~0.6,经过稀释后测得的OD600值要乘以稀释倍数,才是培养液实际的OD600值。随后使用0.85%Nacl溶液将菌液浓度调至1107CFU/mL进行灌根处理,每株番茄苗浇取20ml的青枯菌液。之后每天调查发病情况,按青枯病分级指标,进行病情指数统计,对温室实验结果进行调查。
4. 研究创新点
首次使用AM真菌防治番茄青枯病。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进度安排
2013年4月2013年7月 | 对实验所用的AM真菌进行扩繁 |
2013年7月2011年11月 | 完成对温室番茄的促生实验,并对侵染结构进行观察 |
2013年11月2013年4月 | 完成对温室番茄青枯病的防病实验 |
2014年4月 2014年9月 | 实验数据的完善和补充,为文章的投审和发表做好准备 |
2014年9月 2014年12月 | 撰写论文 |
预期结果与可能存在的问题
1、预期结果
筛选到能与番茄根系建立共生关系并能促生防病的AM真菌;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