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1、研究意义
作物害虫信息的获取是害虫精确防治得以及时实施的重要基础之一。褐飞虱是当前我国水稻上的主要害虫,其为害所造成的损失巨大。在作物害虫田间危害信息的获取中,传统的检测和监测方法工作量大,覆盖面积小,效率较低,调查成本高,时效性较差,特别是当虫害大面积发生时,传统的检测和监测方法不但耗时费力,而且可能导致预报滞后,进一步增加损失程度,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的精确生产要求。叶绿素含量与植被的光合能力、发育阶段以及氮素状况有较好的相关性,是氮胁迫、光合作用能力和植被发育阶段的指示器,因此作物叶绿素含量的测定在农情监测、检测,产量估计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现得知不同品种水稻叶绿素含量不同,受褐飞虱为害后叶片叶绿素含量将会有不同程度下降。本研究通过连续测定稻飞虱不同虫量为害不同品种水稻各时期的叶绿素含量,以观测水稻叶片叶绿素对虫害的敏感度,研究不同种水稻抗虫性的差异。研究结果将为利用叶绿素含量变化监测稻飞虱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2、国内外研究概况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1、研究目标:
明确不同品种水稻受褐飞虱为害后的spad值变化规律。
2、研究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1、研究方法
(1)实验材料:在田间和室内进行种植4个品种的水稻。供试虫源从田间采集,后在室内培养。
(2)叶绿素spad值测定:由于稻叶光谱测定的工作量较大,本研究采用基于叶片光谱的便携式叶绿素计(spad-502型叶绿素计,soil-plant analysis development section, minolta camera co., osaka, japan))进行稻株叶片中叶绿素spad值的测定。稻叶spad值测量时,将叶正面对准仪器的辐射窗口,测定部位应尽量保持一致并避开叶脉。测量水稻的倒2、倒4、倒6叶片,每片叶测3次,部位分别为距叶尖2/3, 1/2和1/3 处,三次的平均值为所测叶片的spad值。以此方法测量健康或受褐飞虱为害后的不同种水稻各时期的叶绿素spad值。
4. 研究创新点
明确了不同品种水稻在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受不同虫量褐飞虱为害后,分别在室内、田间上的SPAD变化特征。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1、2013.5-6 确定选题、收集相关资料、制定总体方案,并与指导教师讨论。2、2013.6-9 不同水稻品种的种植与褐飞虱虫源的饲养。
3、2013.8-9 幼苗期、拔节期水稻的接虫与spad值测定。
4、2013.9-10 孕穗期水稻的接虫与spad值测定。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