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与城市低碳转型发展开题报告

 2023-10-18 09:32:07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背景:

绿色金融是我国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方式,也是我国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要发挥好绿色金融的助推作用,前提条件是要大力支持绿色金融发展。只有在大力支持绿色金融发展的情形下,才能激发出城市低碳转型发展的内在潜能,才能增加城市低碳转型的内生动力和效率。中国如何高效地推进低碳经济转型,促进低碳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各国政府、学者与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然而,要达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并在此基础上,加大对碳达峰、碳中和的控制力度,以矿物资源为主,并逐渐转向碳排放总量、浓度“双控”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随着能源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深化,以推进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为最终目的,减少了城市能耗,增加了洁净能源的使用比例。但目前中国城市的能源消耗仍然处在快速增长状态,二氧化碳排放量也没有达到峰值,能源利用效率仍然受到巨大的能源供应结构制约,同时也存在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大气污染指数仍然很高,城市的大气污染约占全国总碳排放量的近80%。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和人口的密集,二氧化碳的高排放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长远战略。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关于绿色金融和碳排放的研究已经有了一些成果。从整体上来说,对于新的经济形态下的低碳转型,国内外还没有进行过深入的探讨,更没有关于绿色金融和城市低碳转型发展之间直接关联的研究。那么,绿色金融是否能够推动我国城市的低碳转型发展?绿色金融通过什么作用于城市低碳转型发展?这其中的差距,到底有多大?这些都是本论文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意义: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分为五章
第一章绪论说明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以这些为依据,对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进行了阐述,并对本文的创新性和局限性进行了阐述。
第二章文献综述,通过梳理国内外文献,对目前关于绿色金融和城市低碳转型发展研究的研究视角、研究结论进行归纳和分析,为本文提供思路和方法参考。
第三章为理论基础与分析,本文以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状况与体制特征为切入点,对其能否促进我国城市的低碳发展进行了理论与实证研究,并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对其促进我国城市低碳转型发展的途径与特性进行了深入的探索。结合学者已有理论研究提出三个假说。
第四章实证分析,包括研究设计、基准模型设定与相关性分析、机制检验等,并结合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对研究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
第五章政策建议,通过理论与实证的综合,总结城市低碳转型发展中绿色金融的重要性,为通过绿色金融助推我国城市低碳发展提供差异化政策建议。



预期目标: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研究方法:

一是文献分析法。收集有关的资料,了解已有研究思路和方法,为本文深入探究绿色金融与城市低碳转型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选取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文献,对目前的城市低碳转型发展模式、城市低碳转型发展效应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归纳和总结。
二是实证分析法。本文首先运用熵值法、sbm-gml模型测度需要的指标,其次实证分析中采用了相关性分析、基准回归、机制分析、稳健性检验等方法。其中,本文筛选出2010—2020年281个地级市,重点分析不同城市低碳转型水平的变化趋势,以及不同碳排放地区城市低碳转型发展的差异演进过程。通过全面掌握城市低碳转型发展水平,为制定差异化的城市低碳转型方案提供一定参考。


研究步骤: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参考文献

1 柴晶霞.绿色金融影响宏观经济增长的机制与路径[J].生态经济,2018,34(09):56-60.
1 陈翊高.绿色金融助推老工业城市低碳转型[J].中国金融,2022,(01):31-32.
2 高建良.“绿色金融”与金融可持续发展[J].金融理论与教学,1998,(04):20-22.
3 郭希宇.绿色金融助推低碳经济转型的影响机制与实证检验[J].南方金融,2022,(01):52-6
4 和秀星.实施“绿色金融”政策 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J].青海金融,1998,(10):3-6.
5 黄雯,刘扬.产业结构优化与绿色金融发展——基于全国31个省市的空间杜宾模型[J].金融市场研究,2022(02):44-53.
6 李波,胡豹.黄河流域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实证分析:基于SBM-GML指数模型[J].浙江农业科学,2023,64(04):1004-1008.
7 林伯强.碳中和进程中的中国经济高质量增长[J].经济研究,2022,57(01):56-71.
8 刘钻扩,辛丽.“一带一路”建设对沿线中国重点省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28(12):87-97.
9 马杰,李梦莲,李会娟,刘璐.绿色税收对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的效应分析——基于超效率SBM-GML模型的实证[J].生态经济,2023,39(03):159-167.
10 七部委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J].中国外汇,2016(18):8-9.
11 任晓松,刘宇佳,赵国浩.经济集聚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及传导机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0,30(04):95-106.
12 史代敏,施晓燕.绿色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机理、特征与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22,39(01):31-48.
13 孙焱林,陈青青.绿色金融发展对技术进步、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PVAR模型的实证研究[J].金融与经济,2019,(05):28-33.
14 谭蓉娟.FDI强度与珠三角装备制造业低碳化转型发展——基于投入产出与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2,(02):81-91.
15 王康仕,孙旭然,王凤荣.绿色金融发展、债务期限结构与绿色企业投资[J].金融论坛,2019,24(07):9-19.
16 魏丽莉,杨颖.绿色金融:发展逻辑、理论阐释和未来展望[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50(02):60-73.
17 邬彩霞.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协同效应研究[J].管理世界,2021,37(08):105-117.
18 吴建新,黄蒙蒙.中国城市经济的绿色转型:基于环境效率和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J].产经评论,2016,7(06):98-115.
19 吴茵茵,齐杰,鲜琴,陈建东.中国碳市场的碳减排效应研究——基于市场机制与行政干预的协同作用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21,(08):114-132.
20 谢婷婷,刘锦华.绿色信贷如何影响中国绿色经济增长?[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29(09):83-90.
21 徐枫,潘麒,汪亚楠.“双碳”目标下绿色低碳转型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22,(01):161-175.
22 徐君,高厚宾,王育红.生态文明视域下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战略框架及路径设计[J].管理世,2014,(06):178-179.
23 岳鸿飞,徐颖,吴璘.技术创新方式选择与中国工业绿色转型的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源与环境,2017,27(12):196-206.
24 岳永生.绿色金融发展水平测度及比较分析——基于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五省区的实践经验[J].区域金融研究,2019(04):34-38.
25 张济建,万安位,宋雅静.能源回弹效应下高碳产业低碳转型过程中的技术突变性[J].进步与对策,2020,37(18):60-69.
26 张杰,付奎,刘炳荣.数字经济如何赋能城市低碳转型——基于双重目标约束视角[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22,42(08):3-23.
27 赵洋.中国资源型城市发展阶段研究——基于绿色转型的视角[J].经济问题探索,2020,(02):74-84.
28 朱远.城市发展的绿色转型:关键要素识别与推进策略选择[J].东南学术,2011,(05):40-50.
29 朱悦,张军涛.数字金融发展对城市经济绿色低碳转型的影响研究[J].城市问题,2022,(10):64-71 81.
30 类晓东. 绿色金融对经济低碳转型发展的影响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22.
31 李汪芹. 我国区域绿色金融与低碳经济发展动态关系研究[D].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2021.
32 刘之鹤. 低碳经济框架下我国金融创新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1.
33 王吉祥. 金融创新支持区域经济转型的研究[D].辽宁大学,2017.
34 张帅. 低碳转型背景下金融发展对能源转型影响研究[D].重庆大学,2021.
35 Bakry Walid,Mallik Girijasankar,Nghiem Xuan-Hoa,Sinha Avik,Vo Xuan Vinh. Is green finance really “green”? Examining the long-run relationship between green finance, renewable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 Renewable Energy,2023,208.
36 Ccedil;itil Mcahit,#304;lbasm#305;#351; Metin,Olanrewaju Victoria Olushola,Barut Abdulkadir,Karao#287;lan Sad#305;k,Ali Muhammad. Does green finance and institutional qualit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air quality.[J].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international,2023,30(18).
37 FagedaX,TeixidJJ.Pricing Carboninthe Aviation Sector: Evidence from the European Emissions Trading System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2022,111:102591.
38 Gan Chang,Voda Mihai. Can green finance reduce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Mechanism and threshold effect.[J].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international,2022.
39 INTERNATION FINANCE CORPORATIO N,IFC.Green Finance:A Bottom-up Approach to Track Existing Flows[R].Washington,D.C.,from:https://www.ifc.org/,2017.
40 LabattS.Environmental Finance:A Guide to Environmental RiskA ssessment and Financial Products[J].Transplantation,2002,66(8):405-9.
41 Lazaro L.L.B.,Grangeia C.S.,Santos L.,Giatti L.L.. What is green finance, after all? – Exploring definition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under the Brazilian biofuel policy (RenovaBio)[J]. Journal of Climate Finance,2023,2.
42 LIN,B.,TAN,R.Chinas CO2 Emission sofa Critical Sector:Evidence from Energy Intensive Industries[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7,(142):4270-4281.
43 Mr. Dimitri G Demekas,Pierpaolo Grippa. Financial Regulation, Climate Change, and the Transition to a Low-Carbon Economy: A Survey of the Issues[J]. IMF Working Papers,2021,2021(296).
44 Muchiri Martin Kamau,ErdeiGally Szilvia,FeketeFarkas Mria,Lakner Zoltn.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Green Finance and Climate Change in Post-Paris Agreement Era[J]. Journal of Risk and Financial Management,2022,15(12).
45 Numan Umar,Ma Benjiang,Sadiq Muhammad,Bedru Hayat Dino,Jiang Can. The role of green finance in mitigating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Empirical evidence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from complex economies[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23,400.
46 SalazarJ.Environmental Finance;Linking Two World[Z].Presentedat Workshopon Financial Innovations for Biodiversity Bratislava,1998(1):2-18.
47 Tong Lei,Chiappetta Jabbour Charbel Jose,belgacem Samira ben,Najam Hina,Abbas Jawad. Role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green finance, and investment in green technologies in gr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Asian region[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22,380(P2).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1)2024-2024学年第一学期17-19周,第二学期第3-6周资料收集及前期研究: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与论文有关的中外文献资料,进行理论综述,撰写前期研究报告,要求内容翔实、数据准确、图文并茂,不少于3000字;查阅与论文相关的英文文献,并翻译出6000英文字符以上的资料。

2)2024-2024学年第二学期第7周:在前期研究报告的基础上,就学士学位论文的写作方案进行论证,并给出写作提纲,完成开题报告,约1000字。

3)2024-2024学年第二学期第8-16周:撰写完成毕业论文,按照学校和学院的要求撰写毕业论文。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