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偏好差异对投资决策的影响分析开题报告

 2023-01-14 12:01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传统的金融理论认为市场的投资者是完全理性的,人们的决策是建立在理性预期、风险回避、效用函数最大化以及根据情况的变化不断更新自己的决策知识等假设上。但是大量的心理学研究及实践证明,人们的实际决策并非如此,市场参与主体的行为方式以及其中更深层次的相关心理特征对金融活动的结果更具有直接的、重要的影响,而以感性为特征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很难被生硬地框入#8220;理性#8221;的范畴。

行为金融学修正了理性人假设的论点,用一个个难以反驳的心理学实验证明:金融市场上的投资者的决策过程并不像传统经济学家设想的那么理性。由于认知过程的偏差和情绪、情感、偏好等心理方面的原因,投资者无法以理性人的方式做出无偏差估计,即市场中的投资者是非理性的、市场是非有效的。但当前行为金融绝大多数研究成果集中在对资本市场产生系统性影响的投资者决策行为特征上,而对于投资者的信息偏好这一环节往往略过,将其视为#8220;黑箱过程#8221;而直接讨论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及其市场反映,即便国外学术研究者也少有相关实证研究。 故研究课题信息偏好对投资决策的影响具有理论和现实价值。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信息偏好对投资决策的影响

拟解决的问题:

1、对股市市场的有形信息和无形信息,投资者更偏向哪者?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方面,部分西方学者尝试着从信息处理角度探讨投资者的市场行为,Hong和Stein(2000)将投资者分为消息旁观者和动能交易者,他们认为由于私有信息的扩散具有时效性,动能交易者可以通过追逐利益趋势套利。同时,Campbell et al.(2009)的实证研究也表明机构投资者投资决策更多受市场短期表现的影响。西方学者在这个领域做了一些拓展性的研究工作,Daniel和Titman(2006)的文章为信息偏好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基础,他们将股价信息分为有形信息和无形信息。在此基础上,Jiang(2010)以1985年至2004年的公司年度观测值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机构投资者当期交易行为与上一期公司信息的关系,结果表明机构投资者的持股变动与上一期的无形信息显著正相关,这意味着机构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可能偏好股价中的无形信息。Sun和Wei(2010)的研究发现:证券分析师在盈利预测时还会综合考察公司的有形信息。与国外的研究相比,国内还没有学者对上述两类信息交易者行为背后的决策过程和信息偏好进行研究。

国内对于机构投资者的研究已较有体系,但多数集中于对机构投资者行为及其市场影响的分析(蔡庆丰、宋友勇,2010;陈国进等,2010;姚颐等,2011),以及对证券分析师研究报告信息含量和投资价值的研究(张烨等,2009;刘旭、修世宇,2008)。屈文洲、谢雅璐、叶玉妹(2011)讨论了信息不对称和投资效率之间的关系,在利用微观市场经济学中的知情交易概率PIN值作为衡量信息不对称的代理指标,进一步讨论了投资现金流敏感性问题,结果表明信息不对称程度与投资现金流敏感性呈现正相关关系,即信息不对称程度越高的公司,其投资现金流敏感性则越强,而且这种相关性并不是单纯线性的呈现U型特征,即当公司融资约束程度较高或较低时,投资现金流敏感性都较强。这种U型特征说明投资现金流问题比较复杂,不能单纯的用信息不对称来解释,而是必须融合信息不对称、融资约束等各种理论一起说明。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1)研究的目标

采用实证的方法,分析信息偏好对投资者的影响。

(2)研究的内容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1]初玉岗.微观经济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杜栋,庞庆华.现在综合评价方法与案例精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杜丽群.凯恩斯之后西方投资理论的发展.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4):75-81.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