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工厂为了使生产有条不紊地进行,需要储备一定数量的原材料及零部件;商店为了避免因缺货而失去顾客,需要存储一定数量的商品;医院为保证治疗的需要,必须储备一定数量的药品和血液. 类似的现象在生产、经济运行和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 前面提出要储备一定数量的货物,就是说储备数量应在一个合适的区间内. 存储太多,就会造成物资的积压,并增加存储成本;存储太少,则满足不了企业生产或销售业务的正常进行. 因此,对一个企业来说,如何决定它的#8220;存货策略#8221;,即何时进货和进多少货,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存储模型可分为确定型和随机型两大类;当需求和补充都可以准确预测时,称为确定型模型,否则是随机型模型. 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存储模型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如何运用存储策略的相关知识来求解存储的问题,并运用MATLAB软件快速求解,都是至关重要的.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含随机性存贮问题的基本概念,单时期随机存贮模型及应用,多时期随机存贮模型及应用三个方面.
本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为含有随机需求的存贮模型及其应用. 实际中的存贮模型往往含有随机因素,此类模型称为随机性存贮模型. 较为重要的随机因素有需求量和补充的滞后时间具有随机性. 具体模型包括离散随机型需求模型、连续随机型需求模型以及多周期随机型需求模型.
本文的写作提纲如下:第一部分为介绍存贮问题涉及到的基本概念;第二部分为建立模型,侧重于不同情形下的随机型存贮模型的建立,包括单时期以及多时期;第三部分为模型的应用研究,以实际案例来计算库存量,分析得出最优解.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早在1915年,F. Harris对商业中的库存问题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一个简单的确定性模型,并求得了最优解. 但是他的工作未引起重视. 1934年,R. H. Wilson重新得出了Harris的公式,现在称之为经济订货量公式(简记EOQ),或Wilson公式.
二次大战后,对随机或非平稳需求的库存模型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还考虑了从订货到收货之间的时间延滞的随机性,以及多品种、多级的库存管理系统等. 所用的工具有随机过程、动态规划、模拟以及运筹学的其它方法. 此外,到20世纪60年代初,由于计算机技术得到显著的发展和普及,使库存进入了计算机管理的时代. 库存的信息管理系统提出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4. 计划与进度安排
第1 - 4周:以论文题目为核心,对相关资料进行收集和翻阅。对已搜集的资料加以整理,论证分析论文的可行性与实际性,进行开题报告。
第5 - 8周:根据查找的数据和相关资料,进行深入详实的论文编写工作,对论文编写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研究其解决方案,并进行修改完善,准备论文中期检查。
第9 - 13周:完成论文的初稿部分,向指导老师寻求意见,优化论文的结构,修改不当之处。
5. 参考文献
[1] 云俊. 运筹学:原理及应用[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 沈荣芳,陈志宗,王永安. 运筹学高级教程(第二版)[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 hamdy a. taha. 运筹学导论高级篇(第八版)[m].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