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制剂和舒泰麻醉剂对猫科动物麻醉效果的比较开题报告

 2023-02-17 09:02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猫科动物诸多成员处在食物链上层,是肉食性很强的一种科目,由于环境的破坏、人类的侵略,目前现存的物种中大部分已被列为珍惜保护动物。野生猫科动物分布广泛,在自然生态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1]。猫科动物在医学和生物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圈养野生猫科动物为各种科学实验研究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而麻醉则是研究成功的关键性步骤。近几年来,国内外对于麻醉的手段及药物研究发展迅猛,极大地减轻了实验动物痛苦,提高了操作的成功率,也进一步提高了实验人员的安全系数,将各方面风险最大程度地降低[2]。当前,野生猫科动物的麻醉方式多样,而药物更是各有千秋,如何选择最符合试验动物生理特性、最大程度减轻副反应、减少动物痛苦的药物则是一项难题。不同动物对同一麻醉药物的敏感性、同一动物对不同的麻醉药物的敏感性存在差异,而同一药物在以不同的途径对动物进行麻醉时,效果也不同,所以,真正掌握好对动物的麻醉并非易事。就当前研究现状来看,尚未有单独一种麻醉药能完美满足临床所需。为避免使用单种麻醉药的局限性,临床试验时常采用将各种药理性质不同的药物同时或相继使用,又称复合麻醉,且在当前动物医学领域,复合麻醉已成为一大主流[3]。纵观文献,国外野生猫科动物麻醉常采用联合麻醉包括吸入性麻醉或肌注—静脉,对比国内,专用制剂报道则相对有限[4]。兽医临床麻醉的目的是为保证人和动物安全,消除动物疼痛,便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随着国内兽医人员麻醉理念的提升及小动物临床麻醉技术的发展,不同药理效应麻醉药的复合应用与研究已成为兽医临床麻醉发展的主流。本次研究通过对圈养野生动物麻醉药物的对比观察,探讨不同的麻醉药物的作用,从实践经验和教训中总结出了一些麻醉原则、方法和注意事项,这不仅可对动物麻醉领域技术发展有着较好的推动作用,对人类科学研究及以后猫科动物多样性生物保护也将提供有力依据。

参考文献:

[1]王金凤,张亚平,于黎,等.食肉目猫科物种的系统发育学研究概述[j].遗传,2012,34(11):1365-1378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研究目标:由于野生猫科动物稀少,且科研价值高,麻醉风险大,用药有诸多局限性,本文通过实验并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研究不同麻醉药物对猫科的麻醉效果以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为动物医学的发展、进一步科学实验以及野生猫科动物的生物多样性维持提供依据。

内容:根据临床常规诊断和治疗对麻醉的要求,结合麻醉的各方面要素进行研究,通过静脉注射麻醉药物和吸入麻醉的方法,目的在于在观察并研究不同麻醉制剂对圈养野生猫科动物的镇静、镇痛以及肌松效果的作用及不良反应,进而系统性初步评价并判断相关制剂的麻醉效果,为进一步研发出圈养野生猫科动物适用或专用的复合麻醉制剂提供必要的基本依据。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本次试验所需的圈养野生猫科实验动物由上海动物园提供,有成年、大小、各方面均基本相同的大型野生猫科动物如狮、虎、豹各2头,小型野生猫科动物4头;所需药物由动物园兽医院提供,试验药物包括氯胺酮、赛拉嗪、舒泰、美托咪定、咪达唑仑等麻醉镇静药物及预防并发症的治疗药物,为了预防动物的麻醉过深,手术中应备有常用的抢救药物,如尼可刹米、东莨菪碱、肾上腺素等。在各项准备工作就绪后进行试验,流程如下:记录试验动物基本生命体征作为基本数据,生命体征是指动物体内稳态机制对麻醉反应发生的变化。包括心率、心律、呼吸频率和深度、黏膜颜色、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脉搏强度、血压和体温 。使用挤压笼时只要将试验动物挤压到到足够用手注射及使用药物的安全距离,通过前肢桡静脉处分别静脉注射麻醉药物,为了防止麻醉后的动物因呼吸道阻塞而窒息死亡,诱导麻醉成功后行无创气管插管术,以保持其呼吸道通畅。准确的评估试验动物的麻醉深度,通过反射和其他指征用来确定麻醉深度,反射包括眼险、角膜、足底、吞咽和喉反射及瞳孔对光反射。其他指征包括自发运动、眼球位置、瞳化尺寸、肌肉紧张度、眼球震颤、唾液分泌、泪液分泌和手术刺激的反应。给药后评价试验动物各种反射活动及镇静、镇痛以及肌松效果,并记录各项生命体征指标,包括循环系统、呼吸系统、脑电图等方面。一旦麻醉好以后,通过颈静脉和膝盖内侧远端的隐静脉获取采血样本。麻醉结束后,加强试验动物麻醉苏醒期护理,保持苏醒室安静、环境舒适且光线柔和便于观察,给与试验动物适当抚慰,鼓励其饮食,做好呕吐、呼吸困难等相关不适症状的预防和处理,周全到位的术后处理可以显著提高动物麻醉后的苏醒速度,这不仅是人道主义和动物福利的重要体现,而且是提高麻醉效果 、确保试验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 。根据情况给与适当补液治疗,积极预防并发症。注意记录过程中相关指标。

可行性:

1、本次试验主要在上海动物园进行,另外通过记录有效参考数据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研究创新点

随着科技的发展,医疗技术的提高和麻醉器械不断改进,动物麻醉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麻醉药品不断更新换代,用药剂量逐步减少,麻醉效果却相应增加,且同时减少毒副作用对动物的危害,扩大安全使用范围,动物麻醉药品将更新颖,新药品的研制应用周期大大缩短,且这些新药品对动物毒副作用低,对正常生理功能干扰较小。目前常见的单一麻醉药及麻醉方法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缺憾,为扬长避短,并在保证麻醉效果确实的基础上降低其毒副作用,扩大药品的安全使用范围,通常选用复合麻醉方式,通过对各种麻醉药物、方法的高度选择和组合,来减少每种药物的剂量和毒副作用,以期达到对机体生理活动干扰最小的最佳麻醉效果。动物麻醉检测技术的不断更新,麻醉检测已由过去的损伤性断续监测发展为无损伤动态连续监测,如连续无创血压的监测、无创性血氧饱和度的监测等,为提供精准的麻醉效果提供了必要条件。通过本次研究,对比分析麻醉药物在圈养野生猫科动物中的应用,采用完备的设计方案,详细记录试验过程中的相关数据资料,旨在为进一步研究复合麻醉提供依据,为动物科学实验及动物医学发展提供更详细的数据依据,也为保护珍惜动物提供可参考的样本资源,有着很好地物质经济效益和社会生态效益。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1、第一到二周,查找圈养野生猫科动物的相关资料,提前接触了解其生活习性,以便对其有充分的了解和全面的认识,做好详细的规划和周全的保障措施。研究人员掌握动物抢救方法,以尽可能避免和挽回因此而造成的实验损失。

2、第三到四周,准备试验所需要的相关的药品及辅助监测设备如呼吸机、供氧设备、心电监护仪等。

3、第五到十四周,进行麻醉试验并记录相关数据资料,为撰写论文做好准备。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