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在养兔生产以及宠物兔饲养中,兔肠道疾病极为常见,一旦患病,不仅仅会影响到其正常生长发育,甚至会导致死亡。兔肠道疾病在临床表现为粪便稀、水泻或者是便秘等,具有病发率高、致死率高等特征。关于肠道类疾病的发病原因有很多,通常与饲养管理的不科学、不合理有着莫大的关联,其中,消化不良病为常见的兔肠道疾病。
哺乳动物自身几乎不能分泌用来分解纤维素的有关酶,而兔作为能够消化纤维的草食性动物,其纤维素酶几乎完全由消化道内的微生物提供[1]。在兔的肠道中寄生着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微生物,这些数量巨大的微生物个体共同组成了一个微生物群落[2],它可以促进营养的消化吸收,诱导黏膜免疫保护,甚至调节宿主的脂肪储存等功能,在兔体新陈代谢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最近研究还指出,肠道中正常菌群对家兔的末端免疫器官的发育和成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3]。此外,正常微生物菌群在维持机体的氮平衡、维生素的合成、 脂肪和无机盐的吸收、碳水化合物的利用等方面也有着重要意义[4]。
家兔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家兔比较容易出现消化不良。家兔自身的内源酶数量有限, 在短期内只能消化饲料中部分营养物质。如家兔消化腺分泌的淀粉酶、纤维素酶较少,主要由消化道内微生物产生, 但量有限。幼兔消化道内的酶系统和微生物体系不健全, 消化酶分泌不足, 不能充分利用饲料中的营养物质。幼兔时期的兔肠内的淀粉酶和转化酶活性均较低,幼兔和成年兔整个消化道内的纤维素酶、葡萄苷酶、淀粉酶、葡粉酶的量与活性均不高。30日龄后仔兔生长发育特别快, 因迅速生长的需要, 仔兔特别贪食, 胃肠负担加重, 因此这段时期幼兔易发生肠炎和腹泻[5]。较长时间的消化不良性腹泻可导致消瘦,生长缓慢,消化道内微生物菌群失调,有害菌大量繁殖,抑制了有益菌的生长,出现大肠杆菌、魏氏梭菌等有害菌的感染而呈现感染性腹泻[6]。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研究的目标
针对上海安安宠医澳门路分院的一例关于摄入过多果糖从而引起消化不良性腹泻的病例,学习消化不良性腹泻的病因与防治,对病兔进行诊断分析和治疗,记录治疗效果。
研究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研究方法
1.对该类病例有初步了解,并上网查阅相关治疗文献。
2.对该病兔的身体情况、病史、环境、发病时间和饮食等因素进行详细记录,方便对其病情的初步诊断和主要病因的确定。
4. 研究创新点
从兔消化不良性腹泻的病因入手,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参阅相关病例及文献资料,总结合理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细致分析病理过程,进行整体和局部相结合的治疗,并且提出防治该类疾病的重点。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2018.08-2018.10 查阅资料。
2018.10-2018.11 患病动物的诊疗和观察。
2018.11-2018.12 根据治疗情况、恢复情况做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的评价。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