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1.课题意义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在1885年发现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被当作正常肠道菌群的组成部分,认为是非致病菌。直到20世纪中叶,才认识到一些特殊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对人和动物有病原性,尤其对婴儿和幼畜(禽),常引起严重腹泻和败血症,它是一种普通的原核生物,根据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将致病性大肠杆菌分为6类: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肠黏附性大肠杆菌(eaec)和弥散粘附性大肠杆菌(daec)。大肠杆菌属于革兰氏阴性细菌(g-)。
近年来,由于致病性大肠杆菌给畜禽养殖业带来的损失越来越大,其难于治愈、死亡率高、极易复发及其日渐增强的耐药性等临床特点,引起科研人员们的高度重视,国内外专家学者加强对其的研究,但他们课题通常只研究单一来源的大肠杆菌耐药性及致病性,没有研究不同物种间大肠杆菌的耐药性及其他方面。通过横向对比确定目前大肠杆菌耐药现状,对日后养殖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1查阅文献,了解大肠杆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以及其耐药性检测的方法。
2进行采样并通过通用引物分离不同型ndm阳性的大肠杆菌分离培养。
3药敏实验分析该菌耐药谱型,通过pcr检测其致病基因型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研究方法
样品采集,分离出ndm阳性的大肠杆菌后,一方面使用氧氟沙星、诺氟沙星、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等常见抗生素进行药敏试验,对其进行耐药图谱分析。另一方面通过pcr技术及凝胶电泳对其致病基因进行检测分析,确定其致病机制。
2技术路线
4. 研究创新点
采样时选取的比较有意义的采样点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2018.09-10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完成综述,拟定实验步骤及方法、计划书和开题报告。
2018.10-12完成实验内容,并记录相关数据。
2019.03-05整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进行答辩。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