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审计与腐败治理的实证研究开题报告

 2023-02-06 08:02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政府审计是指政府审计机关对相关会计账目进行独立检查,监督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其实质是对受托经济责任履行结果进行独立的监督。我国政府审计包括中央、地方以及行政单位预决算审计。其目的一方面是监督国家财政预算资金合理、有效地使用;另一方面是对财政决算情况作出客观的鉴定与公证,为财政管理提供改进措施,并揭露违法行为。

腐败作为一个各国都存在的通病,在我国也拥有极为悠长的历史。在当前的国情之下发展尤为迅猛,既危及和破坏法律的权威性和有效实施,又破坏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动摇着我国社会的政治基础,对国家和社会的有序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威胁。

每一起腐败事件曝光都会伴随着公众的讨论与抨击,如何预防和治理腐败是社会民众普遍关注的问题。政府审计的本质是国家治理这个大系统中内生的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那么,研究政府审计对腐败治理的运行机制与作用机理,以及政府审计对腐败治理的效果具有相当意义上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腐败(Corruption)广义上讲,是行为主体为谋取特殊利益而滥用职权,从而违反公司或国家利益的行为。而狭义上的腐败,单指行政机关以及政府内部的权钱交易,行政贿赂等腐败行为。而根据“免疫系统理论”,政府审计作为目前对于腐败行为最为有效的治理手段之一。怎样有效的实施政府审计,实施怎样的政府审计,政府审计力度与腐败现象的遏制程度之间有怎样的联系,是当前政府审计与腐败治理实证研究面临的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问题。

从腐败治理的角度探究政府审计在未来的经济格局下该进行怎样的改革,如何避免政府内部的权力制度对政府审计执行过程中的负面影响;如何建立更具有时效性,更具有主动性的政府审计制度;如何实现审计质量与审计风险之间的适当平衡,这些问题都是在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周美华、李连华等认为,内部控制能够有效防控企业内部的腐败,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中,企业的治理机制在不断调整完善的过程中,外部监督机制必须有效发挥其在国有企业中的监督效能,才能在内部监管存在缺陷的制度下,有效抑制国有企业腐败行为的发生。

2.刘丁荧从国家审计和党组织治理角度证实,国家审计对国企高级管理人员腐败行为具有约束效应,国家审计对过期审计力度越大,国企高管腐败行为发生越少。政府审计结果质量不仅仅是审计机关衡量其自身监督职责的履行情况指标,也被用来衡量审计对被审计单位的影响程度。

3.韦德洪认为审计案件移送处理率,问题金额处理率可以有效衡量审计质量。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一、撰写方案

1.阐述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通过分析我国目前政府审计的设计、执行与有效性现状,探究其与腐败治理效果之间的实际关联,探讨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挥政府审计的对腐败治理的促进作用。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1]郭芮佳,池国华,程龙.公众参与对政府腐败治理效果的影响研究——基于国家治理视角的实证分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8

[2]李明辉.政府审计在反腐败中的作用:理论分析与政策建议[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4) :106-115.

[3]黄溶冰,乌天玥.国家审计质量与财政收支违规行为[j].中国软科学,2016(1) :165-175.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