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内部审计外部化一直是学术界和职业界关注的论题。
近年来,随着高校自主办学权利扩大,高校合并重组,大学扩招扩建等一系列变化,各界越来越关注高等教育经费的使用情况,促使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对高校的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情况进行监督和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内部审计作为高校内部管理的一种监督机制,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应对这种变化,已经成为高校内部审计改革的迫切要求。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文章针对高校内部审计的外部化问题进行了SWOT分析,指出了内部审计外部化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内部审计外部化策略以及强化高校内部审计的途径分析,期望能对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实践有所帮助。
拟解决的问题:主要是针对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劣势提出的,比如存在的道德风险,信息不对称影响了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问题,内部审计职能的整体性被削弱进而形成管理依赖的问题,规模效益降低等。
写作提纲:首先写出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的发展近况,大致指出高校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表明引进外部审计机构,将内部审计项目外部化的重要性;其次是SWOT分析,具体写出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接着构建SWOT分析表格,并指出相关问题的解决之道;最后具体阐述如何解决相关问题。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长期以来,我国的高校内部审计还是以简单的#8220;差错防弊#8221;监督职能为主,主要开展的是传统的财务审计、事后审计。但随着高校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活动领域的拓展,高校内部审计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单纯的财务审计和事后审计方式已经不再满足需要,内部审计工作将逐步向内部控制、提高绩效、风险管理和服务等方面延伸。国内学者对内部审计外包进行研究,指出主要有内审外包和合作内审两种形式,内审外包是将内部审计的全部职能委托给外部机构,合作内审是由内部人员和外部一起完成一些涉及到需要较高职业技能判断和专业知识结构的内部审计工作。现阶段我国内部审计外包,不仅可以降低内部审计成本,还可以从实质上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国外:内部审计外部化始于上世纪90年代,内部审计外包最先是由曾经全球知名的会计师事务所安达信、安永、毕马威等提出的,并有着很好的普及和运用。关于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形式,理论界从国外实践中总结出四种:补充、审计管理咨询、全外包和合作内审。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1.2022年11月1日至30日搜集并阅读资料确定选题;
2.2022年12月1日至12月31日在前期搜集并阅读资料的基础上写出开题报告;
3.2022年1月1日至3月1日:广泛搜集与选题有关的著作和资料,仔细的阅读资料,了解国内外与选题相关研究水平和状况,为撰写论文找准切入点并写出论文提纲;
5. 参考文献
[1]张林.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外部化思考[J].财会通讯,2013(6) [2]梁振才.选择性外包: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工作的理性选择[J].财会研究,2011(6) [3]原丽丽。基于SWOT分析的内部审计外包选择[J].审计月刊,2010(4) [4]姚仲明.审计外包--强化高校内部审计的必然选择[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4) [5]廖云.地方高校强化内部审计路径探析[J].商业会计.2014.3(6) |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