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企业无论是为了保证资产不受到管理层的侵害,还是为了避免错误和舞弊的发生,都离不开有效的内部控制做保障。所以企业内部控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发展。本文选题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意义:首先,根据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分析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形成原因,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措施。其次,通过案例研究的方法分析某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指出其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为该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提供了参考意见。通过实证分析丰富了理论研究。再次,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的深入研究,同时结合案例公司的具体情况作为指导其他企业在实践中不断解决其在内部控制中存在问题的参考与借鉴,帮助企业提高自身的内部控制建设,以便从根本上建立起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使企业能够健康快速的发展。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本文将以某企业的内部控制为例,研究分析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措施。
研究内容:
一、关于企业内部控制的概述:企业内部控制的定义、发展历程、目标、要素、基本内容、方法。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内部控制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历史,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内部牵制阶段--20世纪40年代以前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证券交易法》就提出了 #8220;内部会计控制#8221;,该法规定义的内部会计控制是通过职务分离和账目核对的方法,通过控制钱、账、物等会计要素,达到查错防弊的效果。长期以来人们对内部牵制制度的概念都没有根本的异议,以至于其在现代企业内部控制中仍然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内部牵制主要由实物牵制、记录牵制、流程和制度牵制三部分组成。(2)内部控制制度阶段--20世纪40年代末至80年代以内部控制为基础的审计程序是美国《审计准则暂行公告》在1947年提出的。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1953年提出了控制层次从日常业务执行层拓展至管理层的观点,并将此发表在《审计程序说明》第19号公告中;这一阶段的控制内容包括职务■分离、账户核对,组织的设计和协调,尚未涉及到控制环境。1977年美国出台了《反国外贿赂法》,该法规中要求公开上市的公司必须建立能够满足内部控制目标需要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思想认为内部控制应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两个部分。(3)内部控制结构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1988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建议从1990年1月起取代1972年发布的《审计准则》第1号公告,内部控制结构第一次包括了控制环境,形成了一个包括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三个事项的结构体系,将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合在一起考虑。各种内控制度和控制程序组成了内部控制结构,这些制度和程序将为实现企业目标提供合理的保证。(4)内部控制的整体框架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后1992年,美国#8220;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8221;下属的几个机构组成COSO委员会,发布了《内部控制的整体框架》,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个部分构成了内部控制的整体框架。(5)企业风险管理框架阶段--20世纪末安然事件的发生促使了美国萨班斯法案的诞生,这对国内外内部控制都产生了重大影响,COSO在2004年提出了包括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控八个要素构成的风险管理框架。国外研究内部控制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历史,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内部牵制阶段--20世纪40年代以前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证券交易法》就提出了 #8220;内部会计控制#8221;,该法规定义的内部会计控制是通过职务分离和账目核对的方法,通过控制钱、账、物等会计要素,达到查错防弊的效果。长期以来人们对内部牵制制度的概念都没有根本的异议,以至于其在现代企业内部控制中仍然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内部牵制主要由实物牵制、记录牵制、流程和制度牵制三部分组成。(2)内部控制制度阶段--20世纪40年代末至80年代以内部控制为基础的审计程序是美国《审计准则暂行公告》在1947年提出的。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1953年提出了控制层次从日常业务执行层拓展至管理层的观点,并将此发表在《审计程序说明》第19号公告中;这一阶段的控制内容包括职务■分离、账户核对,组织的设计和协调,尚未涉及到控制环境。1977年美国出台了《反国外贿赂法》,该法规中要求公开上市的公司必须建立能够满足内部控制目标需要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思想认为内部控制应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两个部分。(3)内部控制结构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1988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建议从1990年1月起取代1972年发布的《审计准则》第1号公告,内部控制结构第一次包括了控制环境,形成了一个包括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三个事项的结构体系,将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合在一起考虑。各种内控制度和控制程序组成了内部控制结构,这些制度和程序将为实现企业目标提供合理的保证。(4)内部控制的整体框架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后1992年,美国#8220;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8221;下属的几个机构组成COSO委员会,发布了《内部控制的整体框架》,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个部分构成了内部控制的整体框架。(5)企业风险管理框架阶段--20世纪末安然事件的发生促使了美国萨班斯法案的诞生,这对国内外内部控制都产生了重大影响,COSO在2004年提出了包括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控八个要素构成的风险管理框架。国外研究内部控制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历史,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内部牵制阶段--20世纪40年代以前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证券交易法》就提出了 #8220;内部会计控制#8221;,该法规定义的内部会计控制是通过职务分离和账目核对的方法,通过控制钱、账、物等会计要素,达到查错防弊的效果。长期以来人们对内部牵制制度的概念都没有根本的异议,以至于其在现代企业内部控制中仍然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内部牵制主要由实物牵制、记录牵制、流程和制度牵制三部分组成。(2)内部控制制度阶段--20世纪40年代末至80年代以内部控制为基础的审计程序是美国《审计准则暂行公告》在1947年提出的。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1953年提出了控制层次从日常业务执行层拓展至管理层的观点,并将此发表在《审计程序说明》第19号公告中;这一阶段的控制内容包括职务■分离、账户核对,组织的设计和协调,尚未涉及到控制环境。1977年美国出台了《反国外贿赂法》,该法规中要求公开上市的公司必须建立能够满足内部控制目标需要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思想认为内部控制应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两个部分。(3)内部控制结构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1988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建议从1990年1月起取代1972年发布的《审计准则》第1号公告,内部控制结构第一次包括了控制环境,形成了一个包括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三个事项的结构体系,将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合在一起考虑。各种内控制度和控制程序组成了内部控制结构,这些制度和程序将为实现企业目标提供合理的保证。(4)内部控制的整体框架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后1992年,美国#8220;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8221;下属的几个机构组成COSO委员会,发布了《内部控制的整体框架》,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个部分构成了内部控制的整体框架。(5)企业风险管理框架阶段--20世纪末安然事件的发生促使了美国萨班斯法案的诞生,这对国内外内部控制都产生了重大影响,COSO在2004年提出了包括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控八个要素构成的风险管理框架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于1986年颁布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其中对内部控制制度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于1996年颁布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一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这个准则给注册会计师判断是否能信赖公司的内部控制提供了具体的指导,让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业务有了具体的指导依据。同时准则#8220;第9号#8221;第一次提出了内部控制的#8220;三要素#8221;。我国较早的关于内部控制的行政性文件是由中国人民银行于1997年颁布的《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该原则不仅为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制定了内部控制目标、原则、要素,同时还对内部控制提出了基本要求。中国证监会于1999年在《关于上市公司做好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等有关事项的通知》中要求上市公司本着谨慎经营、降低风险的原则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2007年7月1日起正式实行修订后的《会计法》,《会计法》对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提出了职责明确、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四项要求。中国证监会于2000年颁布了《公幵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要求公开发行证券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在招股说明书中说明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并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而且,要求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及风险管理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并出具报告。所有的证券公司都必须按照证监会2001年颁布的《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和内部控制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于2001年颁布了《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试行)》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要求对货币资金进行内部控制,阐述了单位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基本框架。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于2002年发布《内部控制审核指导意见》,该意见要求注册会计师需要对被审核公司管理层在特定日期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认定进行审核,并发表审核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于2002年到2003年陆续发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一一采购与付款(试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一一销售与收款(试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工程项目(试行)》等相关规定。财政部等五部委于2008年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上市公司自2009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该规范,同时鼓励非上市的大中型企业也参照执行。公司应当按要求对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披露年度自我评价报告,并可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于2010年4月26日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共同构成了适应我国企业实际情况、融合国际先进经验的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1.2022年12月:在前期搜集并阅读资料的基础上写出开题报告;
2.2022年1月:广泛搜集与选题有关的文献资料,仔细研读,了解国内外与选题相关研究现状、成果、观点,为撰写论文找准切入点,理清思路并写出论文提纲;
3.2022年2-3月:完成初稿,重点解决写作中遇到的问题和难题。
5. 参考文献
[1]周守华,胡为民,林斌,刘春丽.2012年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研究[j].会计研究,2013(7)
[2]郭娴娴.企业内部控制评价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3)
[3]张曼.我国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的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3)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