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推动世界经济一体化,关于金融业风险防范的问题也变得愈加重要。20世纪70年代金融业进入了一个动荡的年代,银行业危机频发,金融风险不断出现,严重威胁着金融业的安全。美国COSO委员会1992年发布的《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经济危机,其在引发人们进行反思的同时,也令更多人意识到做好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必要性。内部控制已经成为社会各类经济活动中重要的管理方法。在最近几年频繁发生的金融危机中银行业的表现最为突出。1994年发生的墨西哥金融危机,随后的巴林银行倒闭事件,紧接而来的大和银行、住友银行倒闭事件引起了国际金融界对操作风险的关注,也使各国政府和银行家们认识到,在新的国际金融形势下改善和加强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已成为银行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条件。自从1995年以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就已经开始进行风险控制、公司治理、以及法规的完善工作,防御风险的能力逐步加强,经营管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人们也开始认识到健全内部控制体系是防范金融风险,保障银行体系稳健运行的关键。2001年,财政部颁布了《内部控制会计控制》;2005年9月,为了有效防范和控制操作风险,督促商业银行进一步完善内控制度,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出台了《关于加强防范操作风险工作力度的通知》,操作风险问题这才被我国金融界所重视。银监会又于2007年6月颁布了《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银行业的危机与风险从内部视角来看就是其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完善,为了规避风险,需要探讨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现状和问题,以及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改进完善的方案。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
1、提出问题:阐述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国内外的文献理论和研究现状。
2、分析问题:根据涉及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相关理论及规定的表述。通过对目前我国国有银行内部控制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当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存在的相关问题;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内控的相关理论比较完善,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管理理论体系,西方国家关于内部控制的研究起步较早,为内部控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尤其是COSO报告,对内控框架与风险管理进行了有效的结合,在许多领域已成为标杆性的制度构架,对建设上市公司内控方面的制度规范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国外学者对于内部控制的研究主要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大多数集中于对内部控制系统的评价、对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内部控制与企业价值、内部控制成本等方面。Angella Amudo和Eno L.Inanga(2009)认为内部控制系统是一个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继出现财务欺诈和会计丑闻之后的一个热门话题,其中一个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加强评估企业现有的内部控制框架,以此来确定该企业是否具有确保其企业目标与业务活动、政策和流程相一致的能力。
目前国内学者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大多集中在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问题方面、内控视角下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方面、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措施的完善方面三个方面。我国商业银行现有的内控制度不系统、不完善,缺乏动态的调整过程,且缺乏事前控制,内部控制质量不高,急需建立系统的、全面的、动态的内部控制指标体系。内部管理效率以及内部控制是否完善是衡量商业银行抵御风险能力的重要因素。姜春杰(2008)根据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指出我国商业银行存在产权制度改革进展缓慢、商业银行组织结构欠缺、人事管理制度行政化、缺乏有效的内控文化等问题。并从我国商业银行组织结构、产权制度、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督的协调以及内控文化等方面提出了对我国商业银行内控的制度基础进行构建的方法和要求。我国商业银行缺乏健全的风险分散机制,一旦出现问题,商业银行会面临巨大的风险。我国商业风险管理意识落后、产权制度不清晰、内控水平薄弱、外部金融运行环境不成熟,应及时确立健全的风险管理理念,建立严密精确的风险管理模型,并不断完善公司治理机制。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研究计划:
2022年11月,定下论题和研究方向并搜集整理文献资料;
2022年1月,完成开题报告并交由指导老师审定;
5. 参考文献
1、马佳 基于内控视角的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研究 山东:山东大学,2013
2、姜春洁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问题研究【d】 北京:首都经贸大学,2008;
3、 周曼卿 金融危机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问题探讨【d】 北京:首都经贸大学,2010;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