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全球儿童安全组织《2015年儿童用药安全报告》显示,我国每年约20万人因用药不当致死,三分之一就是儿童。由于儿童自身的特殊性,儿童专用制剂短缺,用药剂量不精准等问题,导致儿童成为用药不良反应的高发人群。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保障儿童用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儿童药品品种的增多以及家长和医务工作者对儿童用药的盲目性,导致儿童的用药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多。由于儿童正处在身体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不同时期孩子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能力都不同,身体很多器官都未完全发育成熟,因此儿童在用药方面就不能与成年人用药一样对待。
尽管儿童用药的规范化程度越来越高,我国多数儿童用药低缺乏儿科临床研究资料,也没有药物试 验的法规和伦理规范保障,导致不良反应高发。因此,对我国现有儿童用药不良反应报告分析类文献进行分析统计,以期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儿童用药ADR数据的有效分析利用提供参考,从而有助于医务工作者及时判断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的特征、发生机制、危险人群和可能的引发途径,有助于新药研发机构、医疗卫生机构有针对性的改进,降低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2. 课题关键问题和重难点
课题关键问题在于利用中国知网(CNKI)对我国现有儿童用药不良反应报告分析类文献进行分析统计,主要包括年发文量分析,文献来源分析,发文作者及合作分析等内容,以了解我国儿童用药ADR报告分析的研究进展,初布探析我国现有不良反应报告分析模式,为医务工作者及时判断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的特征提供更好的参考。
课题的难点在于采用文献计量分析的研究方法。文献计量分析方法是用来表现出一门学科或专业在发展过程中书面沟通材料的变化与特点,采取的方法可以是对书面交流材料的各个方面(题目、作者、发表年限和主要内容等)进行量性分析。就该课题而言,采用文献计量分析的主要步骤是先在cnki筛选相关文献导入cite space中,再利用citespace对关键词,作者,发文机构进行分析以及利用cnki对年发文量与文献来源进行可视化分析。
3. 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药物不良反应包括因药品质量问题或者用药不当所引起的有害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变态反应,特异质反应,后遗效应,继发效应,药物依赖性,停药反应。王雪韵等[1]指出儿童群体由于生理功能尚未成熟,与成人相比更易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目前。我国儿童用药存在药品品种较少、剂型及规格相对单一、超说明书用药现象普遍、缺乏科学用药依据、儿童药物临床试验开展困难等问题。因此,儿童引言不良反应频发。2021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中14 岁以下儿童的医疗机构 adr 报告占总数的8.4% 。儿童用药安全已成为国内外共性问题,近年来虽有进步,但依旧面临着严峻挑战,提高儿童用药安全性,减少不合理用药发生率,推动我国儿童用药不良反应报告分析发展迫在眉睫。
1989年11月,中国卫生部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中心成立,即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1998年,中国被正式接受为世界卫生组织国际药物监测项目的成员。1999年,卫生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与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价中心合并,更名为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ncfam)。[3]为推动国家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完善发展,不断更新相关政策并且不断根据实际建立相应的机构,yongfang hou等[4]总结到我国的adr监测系统具有四级监测机构的独特特点,在过去几年中发展迅速,特别是报告的数量较多。
随着adr不良反应报告增多,相关文献数量也迅速增长。部分研究者通过文献计量分析的方式,对该领域的探索做出了贡献。
4. 研究方案
从中国知网(cnki)中以‘儿童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为主题词检索,时间范围划定为2013年-至今,共检索出114篇相关文献,利用知网的可视化分析对年发文量和文献来源进行分析,将搜索到的文献导入citespace中对关键词,作者,发文机构建立图谱进行可视化分析。
本课题拟采用的研究思路如下:
首先阐明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儿童用药难问题及不合理用药现状、影响儿童用药安全因素(剂型,给药途径,儿童自身因素,医护人员用药认知水平等)、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类型以及进行儿童用药不良反应报告分析的必要性。随后列举国内相关文献及不良反应报告政策并进行分析。
5. 工作计划
2022-2023-1 学期:
1.第18-19周,确定毕业论文题目,学习相关基础知识,了解相关信息;
2.第21周,查阅资料,做好毕业设计任务书,并开始收集企业文件资料;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