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开题报告

 2023-02-13 09:02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我国是世界第一的人口大国,对于粮食需求十分巨大。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58957万吨,其中稻谷产量20429万吨,占到总产量的34.6%。在经济高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的大前提下,耕地面积有减无增的趋势难以扭转,在有限的耕地下产出足量、优质、安全的粮食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超级稻的大面积推广,我国水稻单产从2004年的419.7公斤提高到2009年的438.6公斤,截止2012年,经农业部确认的超级稻品种共有96个。而良种与良法相结合,才能发挥出优良品种的潜力。

目前水稻主要有麦套稻、人工手插、直播、抛秧、毯苗机栽、钵苗机插等几种栽培方式。人工手栽成本最高,不适宜大面积使用。李占元[1]等认为直播、抛秧虽然较省工省时但是产量较低,机插多出的成本完全可以从相对增产的部分弥补。张洪程[2]等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南粳44号和武运粳24号产量都有钵苗机栽>精确点抛>毯苗机插。丁涛[3]等发现对于徐稻3号的产量而言,毯苗机栽>麦套稻>人工手栽>直播。王端飞[4]等以宁粳3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的栽培方式对其产量构成的影响。类似的研究还有很多,但主要都是集中于探究不同栽培方式下宏观易见的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5~11]。综合上述已有研究,可以得出人工手栽、毯苗机栽、钵苗机插的产量较其他的栽培方式普遍更高,更有研究价值。病理方面,张舒[12]等在湖北以华安501号为试材,研究比较了不同栽培方式下水稻病虫害发生的特点。生理生态方面,夏秀红, 徐正进, 曹静. 不同栽培方式水稻群体的生育规律和生态特性的研究. 北方水稻, 2011, 41(1): 9-14.梁天锋[13]等,在桶栽条件下,以早稻(三系籼型杂交稻金优253)为试材,应用n示踪技术研究了稻草还田免耕、免耕、稻草还田常耕、常耕4种耕作方式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与分配特性的影响。夏秀红[14]等比较了不同栽培方式下水稻的光照状况。徐国伟[15]等从秸秆还田和氮肥运筹入手对水稻养分吸收利用进行了研究。潘圣刚[16]等以水稻品种扬两优6号为材料,研究了田间条件氮肥运筹对水稻养分吸收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现阶段与养分吸收利用相关的研究集中在氮素上[17],对于不同栽培方式下磷与钾的研究还未见报道。本研究旨在揭示不同栽培条件下水稻氮、磷、钾各自的吸收利用规律,以及互作关系,为实际生产中最适宜的栽培方式的选取提供一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研究目标:

比较得出在人工手栽、钵苗机栽、毯苗机插三种不同栽培方式下水稻对于氮、磷、钾吸收利用中的共性与个性。

研究内容: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研究方法:

(1)取样。在拔节期和成熟期(ms)各小区5点法普查200穴水稻分蘖数,计算每穴平均分蘖,根据全田平均分蘖数在每小区取边3行以内选取符合平均分蘖书的稻株3穴,分茎鞘、叶片、稻穗,在105℃恒温下杀青半小时,80℃烘干72h至恒重,测定地上部植株干物质重。植株样品磨样保留。

(2)养分含量测定。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研究创新点

一.材料的创新。

江苏(武进)水稻所育成的高产新品系武运29154于2013年进入生产试验,预计将于2014年1月通过审定,定名为武运粳30号。同为高产新品系的武运0175于2011年参加预备试验,2013年进入第二年区试。

二.选题的创新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2013年5月至2013年6月,确定导师,查找文献资料,确定课题;

2013年7月至2006年11月,于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完成实验田块田间作业、监测,样本采集,形态指标测量等;

2013年12月至2014年1月,于学校实验室完成样本氮、磷、钾等养分元素的测定;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