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选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电子垃圾,是指被废弃不再使用的电气电子产品。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不断加快,导致电子垃圾的产生量急剧增加。
电子垃圾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如果处理不当,将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并危及人类健康。
2. 本选题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电子垃圾问题是一个全球性挑战,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电子垃圾的产生、处理、资源化利用以及相关政策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研究。
1.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电子垃圾问题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但近年来研究力度不断加大,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电子垃圾产生量及流向:国内学者对电子垃圾的产生量、种类结构、区域分布以及流向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例如,李春华等(2019)基于生命周期法对中国家电电子产品废弃量进行了预测。
3. 本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提纲
1. 主要内容
本研究将围绕中国电子垃圾的处理现状及转化效益展开,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电子垃圾产生现状及特征:分析中国电子垃圾的产生量及增长趋势,阐述电子垃圾的种类结构和区域分布特征,并对中国电子垃圾产生情况进行预测。
2.中国电子垃圾处理现状:梳理中国电子垃圾处理的政策法规体系,分析正规处理渠道的现状、问题和挑战,揭示非正规处理渠道的现状、危害和监管难点,并总结中国电子垃圾处理面临的主要挑战。
4.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本研究将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
1.文献研究法:系统查阅国内外关于电子垃圾产生、处理、资源化利用、政策法规等方面的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持。
2.数据分析法:收集整理中国电子垃圾产生量、种类结构、处理方式、资源化利用等方面的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揭示中国电子垃圾处理的现状和问题。
3.案例分析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电子垃圾处理企业、回收企业、再利用企业等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总结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为电子垃圾处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5. 研究的创新点
本研究力求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创新性:
1.综合效益评价:将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纳入到电子垃圾转化效益的评价体系中,构建更加全面、客观的评价指标体系,更准确地评估电子垃圾资源化利用的价值。
2.全生命周期视角:从电子产品的生产、销售、使用到报废回收的全生命周期视角,分析电子垃圾产生和处理的各个环节,探讨不同环节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3.案例分析与比较研究:结合具体案例,对中国电子垃圾处理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与发达国家进行比较研究,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6. 计划与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 (2024.12~2024.1)确认选题,了解毕业论文的相关步骤。
第二阶段(2024.1~2024.2)查询阅读相关文献,列出提纲
第三阶段(2024.2~2024.3)查询资料,学习相关论文
7. 参考文献(20个中文5个英文)
[1] 陈 超,周 远,李 辉. 我国电子废弃物跨境流动监管研究——基于环境正义视角[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1,31(5):186-194.
[2] 蔡 鹏,陈 超,周 远. 基于生命周期的电子废弃物跨境转移环境风险及规制研究——以“巴塞尔公约”为视角[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0,30(12):146-155.
[3] 李 想,温宗国,成 杰,等. 中国城市电子垃圾回收模式及管理政策研究进展[j]. 环境污染与防治,2020,42(11):130-137.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