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荧光探针是一个可以把生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转化成荧光信息的工具,具有操作简单、选择性高、灵敏度高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在离子检测、生物医药、临床诊断等领域,已经成为现代不可或缺的科学工具。
bodipy荧光探针能够广泛应用于金属离子、阴离子、活性氧和生物硫醇等物质的分析检测,备受研究者们的重视。
然而bodipy本身却没什么亮点,只有对其修饰改造才能发挥其最大优势。
2. 课题关键问题和重难点
bodipy类荧光染料作为一种常用的设计合成荧光探针的荧光团,虽然已经有很多经过修饰的化合物被研究出来,但还是能看出其中的一些不足, 其主要阻碍集中在水溶性和膜透过性问题。
很多引入磺酸盐、季铵盐、膦酸盐、羧酸盐、低聚乙烯醇链等的bodipy荧光探针在有机溶剂中具有很好的检测能力,但是引入这些基团通常需要复杂的化学修饰,并且带负电的有机化合物不容易穿过细胞膜,在生物体系中转变为聚集态时检测效果便会降低。
目前已有的文献显示将修饰过的bodipy经过纳米沉淀法制备出相应的bodipy纳米材料,能够兼具较好的水溶性和生物相容性,有助于它们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3. 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荧光探针的基本概念荧光探针(fluorescent probe)是指在紫外-可见-近红外区有特征荧光,通过被检测物诱导分子使得分子的荧光光学性质发生变化,有效表达出被检测物或者溶剂的性质的一类分子探针,又名荧光化学传感器。
第一个荧光探针是由f. goppelsroder于1897年报道,它通过与铝离子作用形成强的荧光桑色素螯合物来检测铝离子。
[1]又由于金属离子在水中的选择性结合比阴离子或中性物质要容易得多,这也促进了荧光探针在检测金属离子领域的发展,标志着分析化学的诞生。
4. 研究方案
①根据文献中的摘要和总结,确定文献是否与本课题有关联。
②根据有关的科学理论和研究的需要,对已经搜集的文献资料作进一步筛选。
③对要评论的文献进行概括、分析、比较和对照,总结文献中的优缺点和创新点。
5. 工作计划
大四第一学期第17-18周:落实指导老师,确定毕业论文题目。
第19周至第20周:根据课题查阅相关文献和参考资料,明确自己课题的任务和要求,弄清所要完成的内容。
阅读文献,不理解的部分向老师请教;按时完成外文翻译,提交英文文献翻译。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