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一、研究意义
渍害是限制作物正常生长发育的重要因子。渍水使植物根系形成缺氧环境,引起细胞产生大量自由基,破坏膜系统,造成离子渗漏和细胞死亡。我国人均种植面积少,并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可用土地减少以及土地质量降低。南方地区,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多雨的气候容易造成土壤渍水,严重影响了紫花苜蓿的产量和品质。紫花苜蓿是一种全球性栽培的豆科苜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营养丰富,素有“牧草之王”和“饲料皇后”的美称,是我国粮改饲、促进农牧业结合的首选牧草。然而紫花苜蓿的耐渍性较差,生产上一般采用开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土壤翻耕和中耕等农艺措施,但需要花费大量的劳动成本。耐渍品种的应用可有效解决紫花苜蓿在渍水地区的种植问题,大幅度降低其生产成本,对南方紫花苜蓿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旨在筛选出耐渍性好的紫花苜蓿品种,并初步探究紫花苜蓿响应渍水胁迫的生理机制,为提高紫花苜蓿耐渍性的育种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一、研究目的
紫花苜蓿是我国最重要的豆科牧草,而渍害是限制南方地区苜蓿高产的重要因子。本研究以耐渍性差异的紫花苜蓿品种为材料,通过比较分析渍水胁迫后不同苜蓿品种的幼苗形态参数和代谢生理指标,以期初步阐明紫花苜蓿响应渍水胁迫的生理机制,为增强紫花苜蓿的耐渍性提供理论依据。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一、研究方法
1、建立渍水处理方法,有效模拟渍水灾害
渍水胁迫处理方法:采用土培盆栽模拟渍害,每个方盆经消毒后均匀撒入50粒种子,播种深度为0.5cm,撒种后在表面覆盖一层土壤,放入温室培育。种植土壤由3111的泥炭土:珍珠岩:蛭石:石英砂均匀混合组成。生长至10d左右,对植株进行间苗,每盆保留生长一致的幼苗10株。待植株生长到14d时,进行渍水处理。往盆中加入去离子水,保持水面比土壤表面高出1cm,未进行渍水处理的为对照组。以每一个花盆为一个单位的重复,试验设计3次的重复。
4. 研究创新点
1、根据本实验室拥有的种质资源,针对江淮地区的气候特点,挑选出20个具有耐渍性差异的试验材料品种,多数为南方生长品种。
2、对紫花苜蓿的3个生育期分别进行渍水处理,比较耐渍性不同的紫花苜蓿品的生长状况及产量,多生育期反复验证苜蓿品种的耐渍性。
3、不仅从生长表型上判断植物的耐渍性,同时设计了对紫花苜蓿的生理指标和抗氧化酶活性等测定,两方面结合筛选出耐渍性品种。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一、研究计划
2019年09月—2019年10月 阅读相关文献,设计实验技术路线以及准备试验品种。
2019年10月—2019年11月 种植紫花苜蓿并于14d之后进行渍水处理。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