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一)课题意义当代农业为防治病害、追求产量,在生产上大量使用化学药剂,尽管这个方法对防治植物病害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但是随之也带来了许多问题。
环境污染、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以及病原菌抗药性的形成等负面效应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
植物病原物在生长发育以及致病过程中均受到来自于寄主植物、环境条件的影响,利于有益微生物来控制病害发生发展的方法称之为植物病害生物防治,而这些有益微生物则称之为植物病害生防菌[1]。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本课题研究目标在小麦叶片叶际分离出的微生物中,筛选出对水稻纹枯病菌、水稻恶苗病菌、小麦赤霉病菌、小麦纹枯病菌、灰霉病菌、炭疽病菌、稻瘟病菌、核盘菌在平板上具有抑菌作用的微生物,并进一步对筛选出的生防菌进行摇培、离心收集滤液,等比稀释后,测定其对病原的抑菌作用,最后进行大田试验来检测其防治效果。
旨在筛选并保存在田间对以上病害有较好防治效果的生防菌株。
(二)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分离并保存小麦叶片叶际微生物,用平板对峙法检验这些分离出的微生物对水稻纹枯病菌、水稻恶苗病菌、小麦赤霉病菌、小麦纹枯病菌、灰霉病菌、炭疽病菌、稻瘟病菌、核盘菌是否存在抑菌作用。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一)研究方法与实验方案1. 分离并保存小麦叶片叶际微生物;2. 将生防细菌在na平板上进行划线,待其长出单菌落;3. 长出单菌落后,从单菌落上蘸取少许细菌,置于na液体培养基中摇培;4. 将生防细菌进行液体摇培,待菌液浑浊或成长至对数生长期(od600值约为0.5),备用;5. 在pda平板中心位置接种直径为5mm的植物病原真菌菌落,距离中心两侧各2cm处加5μl培养菌液,倒置培养。
同时设置不接种生防菌液的平板作为对照;6.每天观察抑菌效果,待不接种生防菌液的平板上的植物病原真菌菌落长至越60-80mm时,进行测量;7.观察接种生防菌液的平板上是否形成抑菌圈或其是否抑制了植物病原真菌菌落的成长速度(大小);8.若未形成抑菌圈,则测量植物病原真菌菌落的直径,若形成抑菌圈,则测量其抑菌带长度,并计算其抑菌率;9.筛选出对植物病原真菌存在抑菌效果的生防菌株;10.将被抑制的植物病原真菌选取10个不同的菌株(包括敏感性菌株和抗性菌株),再用上述方法检测生防菌对其的抑菌效果;11.将有抑菌效果的生防菌株进行液体摇培,离心分离滤液,等比稀释后将加入pda培养基中,检测筛选出的生防菌对病原的抑菌作用;12.进行大田试验,检测生防菌株在田间是否具有实际防治病害的作用。
(二)技术路线见附件。
4. 研究创新点
特色或创新之处检测小麦叶际分离出微生物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作用,尤其是对小麦病害的防治作用是本次实验检测的重点。
本实验可让人更深入了解生防菌的筛选保存过程,并学习很多必要的实验操作步骤。
若能成功筛选保存出有效的生防菌株,对本实验来说将是一个巨大的成功。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2017年7月-8月: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储备必要知识,制定实验方案;2017年9月-11月:进行平板实验,筛选出对水稻纹枯病菌、水稻恶苗病菌、小麦赤霉病菌、小麦纹枯病菌、灰霉病菌、炭疽病菌、稻瘟病菌、核盘菌有较好抑菌作用的生防菌株;2017年12月-2017年1月:将被抑制的植物病原真菌选取10个不同的菌株(包括敏感性菌株和抗性菌株),用平板对峙法检测生防菌对其的抑菌效果;2018年2月:将有抑菌效果的生防菌株进行液体摇培,离心分离滤液,等比稀释后倒入PDA培养基中,检测筛选出的生防菌对病原的抑菌作用;2018年3月:进行大田试验,检测生防菌株在田间对病害的防治作用;2018年4月:整理分析实验数据,撰写论文。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