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研究意义
棉花是全球重要的经济作物,产量和品质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棉花的生长周期长,不仅容易受到高温,低温,干旱等非生物环境影响,而且还会因各种病虫的影响而导致产量和纤维质量的降低。其中棉花黄萎病即为最严重的棉花病害之一,被称为棉花的“癌症”。棉花黄萎病是一种土传真菌性病害。其致病菌为非专性寄生菌,具有分布范围广,寄主范围宽,土壤存活时间久及传播速度快等特点,除此以外环境的变化很易引起病菌的变异,导致棉花黄萎病很难防止,成为制约棉花生产以及实现高产、稳产的关键因素。虽然一些物理和化学方法的应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治棉花黄萎病,但防治效果并不显著。综合多方面的因素,研究棉花抗黄萎病的分子机制,挖掘和利用抗病基因,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棉花黄萎病最为有效、经济、安全的办法。因此通过发掘抗病基因,通过转基因或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创制抗病新材料,培育新品种,已经成为棉花抗黄萎病育种工作的主要途径。
本课题前期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在陆地棉驯化过程中发现了2607个受选择的基因,进一步通过陆地棉野生种和栽培种之间的转录组比较发现,其中有46个胁迫应答相关基因在驯化过程中表达丰富发生了显著变化。继而,我们对陆地棉常规处理及接黄萎病处理样本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分析发现46个候选基因中有33个受黄萎病诱导,并从中挑选了表达丰度高(fpkm 10),序列保守,受黄萎病诱导上调表达的8个基因。分别为gh_a02g0645、gh_d01g1336、gh_a05g1647、gh_d05g1596、gh_d07g0886、gh_a12g0274、gh_d07g2328和gh_d11g2761。以这8个基因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在黄萎病菌诱导下的表达水平进行qpcr分析,初步挖掘出表达水平显著性变化的基因;利用vigs技术沉默候选基因的表达,整合沉默后基因的定量结果和病菌侵染后的发病情况调查结果,分析沉默植株的抗性强弱,完成对候选基因功能的初步分析。在研究中挖掘对棉花黄萎病具有良好抗性的基因,这将对棉花抗黄萎病育种具有重要意义。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研究目标:
通过分子生物学实验对获取的8个基因进行功能的初步分析,筛选出具有优良的抗棉花黄萎病性状的基因。
研究材料: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研究方法:
1、qpcr定量分析:通过qpcr定量分析黄萎病菌诱导后基因表达量的变化和vigs的沉默效果。
2、vigs分析:采用vigs技术沉默目的基因,结合病原菌侵染后的发病情况调查结果,初步分析基因的功能。
4. 研究创新点
本课题的开展验证了8个基因的功能,并在此过程中发掘新的棉花抗黄萎病优良基因,为培育抗黄萎病棉花品种奠定基础。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研究计划及预期进展
2018.08:设计8个基因的定量引物,通过qpcr技术,定量分析8个基因受黄萎病菌诱导后的表达情况,初筛选出受黄萎病菌显著性诱导的基因。
2018.09:针对筛选出的候选基因,设计重组引物,完成基因片段的克隆与trv2载体构建工作。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