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股票价格的波动是股票市场的本质特征之一,股票价格的波动为股票市场带来了波动性,使股票产生了收益性与风险性,是股票在投资商之间交易买卖的重要依据。倘若股票市场失去了波动性,即股票在买入和卖出时的价格相同,那么股票就失去了它的收益性,投资者之间的股票交易也就成了无稽之谈,股票市场也会面临崩溃。因此,股票市场的波动性是其存在的必要因素。但是,这种波动性是有限制条件的,过度的股价波动会影响投资者的正确决策,阻碍股市的正常运行,甚至导致股票市场机制崩坏,所以过渡的股价波动对于股票市场来说也是一种负担。股票市场的波动应该在合理的范围之内,这种合理性指的是股价波动应当能够正确反映市场的公司的价值、市场的走势、国家的宏观经济状况,股价波动应当控制在一定的幅度和范围之内,要避免出现过度的不正常的股价波动。
但股票市场上的局势千变万化,由于投资者非理性决策、市场机制运行不当或受阻、市场结构不良等因素的干扰,股票价格的波动不是总能够按照理论预期的方向行进,中国股市作为起步较晚的新兴股市,相对于其他成熟股市在股价波动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自从2005年起,中国股市经历了多次大幅度的起伏,股票指数甚至出现了几倍的增长,也有过超过70%的下跌,震动幅度惊人。上证a股在2005年6月下跌至998点,而在2007年10月突然暴涨到6124点,这两年内涨幅高达500%,到了2008年10月,上证a股的指又突然暴跌到了1664点,在一年内跌幅高达72.8%,2009年9月,该股票的指数慢慢回升到了2667点,随后又开始了不断地震荡,2014年3月跌至1947点,2015年6月涨到5178,2016年2月又跌至2651,期间经过反复的波动,直到2022年到达3364点。从历年的数据中可以显而易见地看出,我国股市在实际上确实存在着股价过度波动的现象,与经典理论模型所提出的市场假设不符合,但随着越来越多对传统金融理论的质疑,行为金融学应运而生,随后其在金融研究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投资者结构异质性的研究也是行为金融学研究对象的其中之一,本文从投资者结构的异质性因素出发,针对股票价格的过度波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具体分析我国股票市场的波动幅度、频率等现象,找出其过度波动的成因并进行探讨。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针对我国股票市场股价异常波动的现象,本文将从五个方面来具体分析投资者结构的异质性对股价波动的影响。
第一:提出问题,提出本文将要研究的问题对象;分析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总结和学习前人所留下的理论经验;找出研究方法,为本文提供研究路线。
第二:具体分析股市过度波动的理论,结合文献的分析和自己的理解,在已有的结论基础上归纳总结出股市过度波动的特征、内涵以及本质,为接下来的分析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依据。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国外学者们就对股票市场的波动进行了研究,shiller(1981)和leroy(1981)在研究中发现了股价波动不仅仅取决于企业盈利的变动,也可能是由其他因素所导致[1],debondt和thaler利用横截面数据的实验发现了股票市场存在的过度波动[2]。
投资者非理性因素对于股价波动的研究则在此之后,心理学家kahneman提出的“前景理论”[3],是对非理性行为因素重要的的探究,之后也随之诞生了delong、shleifer、summers、waldmann所构建的dssw模型[4]。
而投资者结构异质性的研究也随之诞生,barberis、shleffer和vishny建立了bsv模型,他们指出了投资者在选择判断时出现的两类错误范式,选择性偏差和保守型偏差,这两类错误会导致投资者在进行决策时分别产生对新信息的反应过度和反映不足[5],daniel、hirsheifer与subramanyam的dhs模型,该模型把投资者的错误决策分类为自我归因偏差和过度自信偏差,在他们看来这是导致股票过度波动的主要原因[6]。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课题提出:我国股票市场起步较晚、体质特殊、尚未完全成熟,根据近几年的数据分析,我国股价波动存在一些比较异常的现象,如过度暴涨或者过度暴跌,针对我国股票市场股价异常波动的现象,具体分析投资者结构的异质性对股价波动的影响。
研究意义:在对投资者结构异质性与股价过度波动的影响研究的基础上,加入情绪因素和市场状态因素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区分不同情绪状况下股市的波动情况,以深入探究金融市场上不同类型、不同行为特征的投资者事关生存问题的动态规律,进一步完善相关的理论体系。
研究方法:首先,总结和学习国内外学者对于股价波动性理论的研究和相关文献资料;其次,根据实际数据初步分析投资者非理性因素对于我国股票市场过度波动的影响;然后。通过收集数据、分类数据、分析实验对先前提出的理论进行验证;最后,归纳总结,分析出投资者结构异质性对股票市场波动性的影响并提出展望和建议。
5. 参考文献
[1]shiller r j.do stock prise move too much to be justified by subsequent changes in dividends?.reply[j].nber working papers,1981,(71)3:421-436.
[2]bondt w f n d,thaler r h.further evidence on investor overreaction and stock market seasonality[j].the journal of finance,1987,(42)3:25.
[3]kahneman d.and a. tversky. prospect theory: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j].econometrica,1979,47:263-291.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