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目前我国各家上市公司均依法设立有监事会,其中还专门设有监事会主席,大都建立了对监事会负责的内部审计制度,能够像股东大会行使提案权,总体来说,监事会作用还是有一定发挥。
但实际来讲,监事会制度的运行也未能达到立法的规范目的,监事会职权行使的仍不充分。
所以有人这样比喻,监事会对上市公司来说就是#8220;聋子的耳朵#8221;,是一种#8220;摆设#8221;,所谓#8220;监督#8221;,只是走走过场。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的内容:一.监事会治理理论问题的起源二.监事会治理的必要性研究(一)中国监事会存在的现实问题 1.现实的权利关系阻碍了监事会作用的发展 2.监督者与被监督者的权限尚未理清 (二)监事会与独立董事是否应该并存 1.监事会制度与独立董事制度并存导致的冲突及影响 2.监事会制度吸收独立董事制度的可行性 (三)监事会制度的#8220;取消说#8221;与#8220;加强说#8221; 三.监事会制度存在的必要性四.如何完善上市公司监事会制度、提高监事会治理的有效性(一)增加监事会监督的独立性(二)完善和健全监事会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一.监事会在上市公司所处地位的现状二.查询了解上市公司对监事会存在的态度三.从哪些方面连完善监事会制度最为有效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学者对监事会治理的情况主要存在两种研究方向:一是#8220;加强说#8221;,国内学者李维安认为监事会治理水平不高并不是制度本身存在着问题,而是由于运行过程中存在着诸多不足,监事会结构与规模发面有待进一步优化,监事会仍应作为法定的公司监督机构发挥其不可替代的监督作用;二是#8220;取消说#8221;,由于近年来监事会在频发的公司治理事件中的不佳表现,理论界出现了关于监事会制度#8220;取消说#8221;的言论。
但是由于一种制度的产生具有与其所处外部环境相适应的战略互补性以及固有的历史路径依赖性,因此既不能对监事会制度予以完全否定,也不能片面地强调长处,而是要基于中国经济转轨中的制度环境特征作出恰当的判断。
目前国外对监事会制度存在不外乎三种形式:一是以德国为例的仅设监事会形式,监事会被认为是德国法上的#8220;创举#8221;,是德国企业组织体系中的特别因素;二是以美国为例的不设监事会模式,由于在一元制模式下董事会集决策机构和监督机构于一体,势必产生矛盾冲突,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众多投资基金失败,一元制模式缺陷暴露无遗,独立董事制度应运而生;三是以日本为例的可设监事会模式,其中监事会的权限历经弱化、强化、再弱化、再强化的过程,提供了包括监事会、独立董事、委员会等多种制度供企业选择。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2022年12月,撰写开题报告; 2022年1月-2月,撰写论文初稿; 2022年3月-4月,修改初稿,并接受中期检查; 2022年5月,进一步修改初稿,论文定稿,完成论文业务总结表; 2022年6月,按规定要求打印定稿、装订,准备答辩等工作。
5. 参考文献
1]李维安,郝臣.中国上市公司监事会治理评价实证研究[j].上海财经大学报,2006(3)
[2]罗礼平:#8220;监事会与独立董事,并存还是合一?--中国上市公司内部监督制度的冲突与完善研究#8221;,2009年第3期
[3]刘丹《我国上市公司监事会制度的完善研究》,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5月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