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在过去的30年的发展中,中国经济以粗放式的发展为主。但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的发展战略模式逐渐多样化,然而企业多采取缺乏具有核心的多元化战略。同时盲目地通过并购实现企业地多样化发展,会暴露众多问题甚至退市风险警示。《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强调,“十四五”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目的,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建设,培养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与新优势。我国对资产剥离的研究相较于国外起步较晚,最早产生于国企改制中非生产性资产的管理。剥离落后产能,扬长优势产业,资产剥离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战略方式。
因此,在此背景下,对新能泰山资产剥离的动因及绩效进行研究,针对资产剥离前后的绩效进行分析,具有实践意义,可以为后续企业变革提供可能的参考价值。
2. 课题关键问题和重难点
本课题研究的关键问题:
1、企业在何种情况下应当选择资产剥离战略方式;
2、资产剥离所产生的成本与障碍是否小于无利可图的业务所带来的劣势;
3. 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三、文献综述(不少于1200字) 一、引言 在过去的30年的发展中,中国经济以粗放式的发展为主。但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的发展战略模式逐渐多样化,然而企业多采取缺乏具有核心的多元化战略。同时盲目地通过并购实现企业地多样化发展,会暴露众多问题甚至退市风险警示。《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强调,“十四五”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目的,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建设,培养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与新优势。如果说创新是中国企业转型升级的动力,那么资产剥离和业务归核是中国企业转型升级的起点(唐清泉,李萍,2016)[1]。我国对资产剥离的研究相较于国外起步较晚,最早产生于国企改制中非生产性资产的管理(薛有志,吴倩,2021)[2]。唐清泉 (2016)指出中国很多企业都有资产剥离的必要,资产剥离通常发生在多元化程度高但绩效不佳的企业,并且得出假设(资产剥离的内在机制):发生资产剥离的企业大多是一些多元化不成功的企业,即业务越杂乱业务越差的企业,发生资产剥离的概率更高[1]。本篇对资产剥离行为理论进行总结,为后续企业变革提供可能的参考价值。 二、资产剥离的动因研究 资产是指为某一主体由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现时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包括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剥离指的是脱落、分开。资产剥离的概念可以引申为“某一主体将其拥有的部分资源(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等)与主体分开的行为(薛有志等,2022)[3]。 目前学术界对资产剥离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界定方法:狭义的资产剥离是指企业的资产出售行为;广义的资产剥离是指除资产出售外,还包括转让、股权切离、分立、分拆等多种形式(Bergh et al,2020)[4]。 周晶(2014)表示资产剥离的战略意义首先通过甩掉不良资产并支持核心业务实现1-1gt;1的经济效果,同时调整企业内部资源配置实现企业有限的资源实现最大的现金流入或流动性最好的业务,从而提高企业资产的流动性[5];其次,通过调整公司战略目标去适应环境的变化,将错误的并购与产生负协同效应的业务进行剥离,从而降低企业的运营风险。最后,通过过去成功的收益来扩充运营资本,换取投资机会,从而增加企业的经济收益。 根据资产剥离过程是否体现企业在经营中具有主动性划分,其分为支援与非自愿新资产剥离(张如意,2021)[6]。王星雨(2019)根据美国在华跨国公司的FDI流出存量进行分析美国跨国公司的资产剥离行为动因研究,跨国公司在国外投资外界环境比较敏感,并易引发其他经济个体的从众行为,不确定性也成为影响因素之一[7]。郭伟(2022)再资产剥离都企业金融化的影响中指出资产玻璃的动因可以概括为“专业化论”“效率论”以及“融资论“,资产剥离的动因可以总结为提升企业的专业化、改善企业的协同性与起到缓解融资约束的作用[8]。周嘉慧(2022)指出企业实施资产剥离的主要目的在于改善企业经营财务状况、剥离不相适宜的业务,达到”2-1gt;1”的效果[9]。 三、资产剥离存在的障碍 资产剥离是指通过抛售、剥离或其他方式将公司范围缩小的方式取消公司的一个或多个业务、子公司或部门( Feldman,2021)[10]。研究表明,资产剥离公司的业绩不佳和被剥离的业务促进了通过资产剥离的退出。在某些情况下,研究人员将表现不佳归因于构思不当并发挥在不相关的业务,而在其他情况下,研究人员认为低于标准的回报是由不可预见的意外事件造成的。资产剥离战略实施的特点是有自己的实施成本,这通常被称为“退出的障碍”: Feldman (2022)提出资产剥离有三大障碍:第一个障碍是剥离与企业资源的属性和市场相关的直接成本。针对撤资决定,退出存在一系列障碍,因此企业倾向于留住不利可图的业务[10]。有研究学者认为障碍退出特定业务存在资本陷入某项或多项业务,这些业务相互依赖于公司的其他业务,或是公司经理的适当地业务期待与剥离之间的冲突。第二,有些资源的使用寿命越长,这些资源的业务被剥离的可能性越小。当资源的使用寿命越长,与企业的其他关联资产联系就会越密切,完全剥离的概率很小并且会影响到其他业务的正常进行。 四、资产剥离的绩效评价及方法 企业经营是以实现利润最大化、股东效益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为核心目标。张书宁(2021)基于企业核心目标视角采用财务指标研究法、事件研究法以及经济增加值分析法等方法对攀钢钒钛资产剥离财务绩效进行研究,得出剥离亏损资产摆脱财务困境、市场长期绩效好于短期以及回避同行竞争,实现协同效应[11]。周嘉慧(2022)以一家ST公司为例从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三个角度分析该公司的资产剥离财务绩效,发现资产剥离前后公司营运能力相差不大,短期内无法提升营运能力[9];资产剥离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成长能力产生积极的作用,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协同效应,财务绩效出现好转(代海静,2022)[12]。郭伟(2020)提出“资产剥离——融资约束——财务绩效“与”资产剥离——投资效率——财务绩效“两条作用路径,在揭示资产剥离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作用机制的同时,还指出了作用机制的差异性,从而有助于更深入全面地理解资产剥离与企业财务绩效二者的关系[13]。 良好的治理结构是企业发展与进步的前提,其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是公司治理研究的核心内容。王铭利(2020)从内部治理角度从股权结构、董事会结构、管理层激励、监事会结构这四个方面对绩效进行变量测试,,建立模型得出结论:内部治理对企业的绩效也具有较大的影响[14]。 五、资产剥离的理论基础 (一)归核化理论 “归核化“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战略管理学家Markides提出,他认为企业发展的重心只有放在核心业务上,才能有效提高企业竞争力,即企业通过出售与业主不相关的资产,提高业务协同性,从而提升可持续经营能力。归核化强调业务向企业的核心能力靠拢,资源也向核心业务集中。 (二)资源优化配置理论 资源优化配置理论研究的是最大程度上,通过合理有效地分配企业的有限资源来提高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收益,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佳分配。一个企业的资源可以根据核心业务的调整而发生变化,企业应该剥离与核心业务不相关的资源,加强或重构核心业务来盘活存量,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企业整体的经营绩效与财务状况。 (三)最佳规模理论 最佳规模理论是指企业保持适当的规模获得收益,并且企业在此规模下得以生存与持续发展。大规模生产经营可能会刚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但是不顾一起盲目扩大规模也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弊端(张文敏,2013)[15]。所以当一个企业的发展超过最佳规模的一定程度时,需要靠缩减规模来维持最佳经济收益,即通过资产剥离等方式进行。 六、文献述评 如上所述,资产剥离的动因较多,甩掉不良资产、改善企业财务经营状况、换取投资机会等,这些动因都与企业的利益相关。与此同时也存在其他因素,即使资产剥离的动因条件产生也不能做成资产剥离的决策。不足之处是资产剥离的理论国内研究起步较晚,理论基础薄弱,可参考的文献较少。相比之下,国外文献的理论基础较为完善,但翻阅困难。并且资产剥离战略选择的动因较多,研究过程较为复杂。资产剥离所产生的成本与障碍与无利可得的业务劣势绩效相比,两者之间的绩效大小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目前国内处于资产剥离战略的起步阶段,并不是所有退市风险警示企业都能够实施资产剥离,还应该全方面考虑。 参考文献 [1]唐清泉,李萍.资产剥离与业务重组的有效性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6,38(07):14-24. [2]薛有志,吴倩.谁实施的资产剥离交易更少:国有企业还是非国有企业?[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21,41(03):3-17. [3]薛有志,张荣荣,张钰婧.高管纵向兼任与资产剥离战略[J].外国经济与管理,2022,44(05):3-18. [4]BerghD D, Peruffo E, Chiu W T, et al. Market response to divestiture announcements:A screening theory perspective[J]. Strategic Organization, 2020, 18(4):547-572. [5]周晶.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剥离的动因及绩效分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07):33-34. [6]张如意. 归核化战略下上市公司资产剥离的动因及绩效研究[D].内蒙古财经大学,2021. [7]王星雨,陈新明.美国在华跨国公司资产剥离行为动因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9(03):59-68. [8]郭伟,王少华.资产剥离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脱实向虚”抑或“去虚归实”[J].证券市场导报,2022(04):57-68. [9]周嘉慧.D公司资产剥离动因及财务绩效研究[J].上海商业,2021(09):118-119. [10]FeldmanE R, Sakhartov A V. Resource redeployment and divestiture as strategicalternatives[J]. Organization Science, 2022, 33(3): 926-945. [11]张书宁.攀钢钒钛资产剥离绩效评价[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01):25-33. [12]代海静.东华能源资产剥离绩效评价[J].会计师,2022(05):22-23. [13]郭伟,郭泽光.资产剥离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20,35(02):55-67. [14]王铭利,陆峰.地域特征、内部治理结构与企业经营绩效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21(11):73-77. [15]张文敏. 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剥离动因与时机选择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3.
|
4. 研究方案
通过借鉴诸多国内企业资产剥离动因及绩效研究的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本文试图通过新能泰山为例研究资产剥离前后的绩效对比及资产剥离的动因,分析资产剥离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研究方法:本文采用以理论分析为主并结合财务数据的方法进行研究。
本文主要框架:
5. 工作计划
1)查阅国内大小企业与资产剥离与绩效研究相关的资料与文献;进行文献的阅读及整理,整理分析要点与不足,写出文献综述;
2)根据文献理论回顾,进行理论分析,初步建立分析框架,进行理论框架梳理,细分理论要点;
3)根据理论基础进行案例分析;进行研究课题最终成果的撰写工作;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