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对女性主义价值观的塑造——以《乘风破浪的姐姐》为例开题报告

 2023-02-07 09:02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研究背景

男女性别差异自古以来一直人们关注的议题,由于女性在社会普遍处于弱势,公众

对于女性形象与地位的关注也就更加明显。在高度文明化的现代社会当中,社会也无法保证实现完全的男女平等,尤其近些年来,多起行业性性骚扰事件暴露,女性受害事件新闻频频出现在公众视野,比如韩国n号房事件、胜利事件、女学生被男老师性侵事件等等,诸多新闻都在彰显着女性的弱小。女性的弱势社会地位同样也表现在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在内的大众媒介对于女性形象的建构与女性主义价值观的塑造。大众也传播者也逐渐意识到了女性的地位,于是随之兴起的是对于独立现代女性形象的建设,对于一些禁锢传统女性形象思维的突破,开始专注于塑造并传播多元化特色化新时代的女性主义价值观,比如《乘风破浪的姐姐》综艺节目中打破只有年轻女性才能唱歌跳舞选秀的刻板印象,构建正能量积极向上的30岁以上的勇敢追逐梦想的“姐姐”形象,这对于塑造并传播独立女性主义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大众媒介的不断发展,相关关于女性主义价值观与大众传媒的研究逐渐发展,本文回溯国内外大众传媒对女性主义价值观的塑造历史发展,在大众传媒与相关女性主义价值观的理论基础上具体分析,主要以2020年大热广播电视女性综艺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为例,分析节目塑造的女性主义价值观与构建的成熟独立30 女性形象;其次分析大众传媒对女性主义价值观塑造的潜在问题与作用意义,对国内外相关大众传媒构建内容形式以塑造女性主义价值观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2.1研究内容

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从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本文创新点等方面对于全文进行简要的总体介绍。

第二部分介绍了大众传媒与女性主义、社会性别的理论基础及发展过程,为后文的具体个案大众传媒塑造的女性主义价值观提供理论依据。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3.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针对女性主义的研究很明显是要早于中国的,这与西方的女权主义运动息息相关。20世纪60年代,法国兴起的女权主义运动开始首度关注到大众媒介与女性形象的关系,可是在这个时期,并没有形成一种系统化的研究。随后,贝蒂弗里丹(1963)于《女性的奥秘》一书中批评大众媒介利用其传播的优势对于一些不想只是在家做家庭主妇的女性灌输不安全感与愧疚感、失败感。

hole和levine(1971)系统化地归纳了60年代的大众媒介构建女性的三种固定形象,分别是妻子、母亲以及整天忙于家务的家庭主妇的私人领域形象;容颜姣好、身材曼妙讨好取悦男人欢心的女性形象;帮助促进商品销售的宣传工具形象。大众媒介在此时扮演着的不仅是传播者的角色,还扮演着维持男性的性别统治秩序的帮手形象。在这个原因的基础上,女权主义者认为大众媒介是一种传播性别歧视性别偏见的工具。大众媒介塑造出来的女性主义价值观有某种程度上的定型固态化,在传播给受众的过程中潜意识地给受众构建出一种固化的社会期待,无意识影响受众的社会性别认知行为,形成了社会普遍认同。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2022.11.18—11.20——提出选题,咨询老师修改选题,确定选题

2022.11.20—11.21——搜集相关文献、整理资料

2022.11.21—12.11——开始撰写、修改、确定开题报告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1]廖洋益.女性综艺节目和女性主义——以《乘风破浪的姐姐》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20,v.11;no.196,102-103.

[2]王韵;辛笑颖.建构与消解:身体视域下《乘风破浪的姐姐》解读[j].当代电视,2020,no.389,17-22.

[3]任桉.姐姐们就该乘风破浪女性价值不该被年龄定义[n].中国青年报,2020-06-24(002).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