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我国由谣言诱发的集合行为事件的发生从未间断,从“2011 年抢盐防核辐射事件”到“2020年抢购双黄连事件”。集体拒买、集体抢购、骚乱、集体逃难等事件中谣言是其发生与发展的重要诱因。
集合行为的危害及其成因是研究者和政府比较关注的社会现实问题,谣言对集合行为的影响目前也有一定的研究。正如潘允康(2001)所言:“实践表明,破坏社会治安、危害社会稳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集合行为是其集中表现,是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的大敌。有必要深入研究集合行为的成因,提出预防措施。”戴维.波普诺(1999)将谣言看作容易诱发更为复杂的集合行为(恐慌、骚乱等)的初期阶段,他认为社会环境、感受到了相对剥夺、没有规范或者相互冲突的规范和价值观念、社会上针对此类行为的控制机制的崩溃是产生集合行为的重要因素。郭庆光(1999)认为“结构性压力”、“触发性事件”、“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是集合行为发生的三个条件,后两个条件与信息传播有直接关系,而贯穿集合行为始终的主要信息形式便是谣言。
尽管学者们对谣言会诱发集合行为都言之凿凿,但现有研究并没有回答具有何种特征的谣言容易诱发集合行为?政府信息的及时程度、可信程度和与民众的互动程度要达到怎样的标准,才能有效抑制谣言对集合行为发生的诱发?拥有不同知识水平和特定集体记忆的群体在谣言面前,其参与集合行为的意愿是否存在差异?为探究此类谣言是如何影响群体以及影响的程度,我决定选取这个选题进行研究,并通过这个对这个事件的具体分析,为今后此类谣言引发的集合行为提供一些借鉴,并能找到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一、集合行为与谣言的相关研究述评
二、谣言传播的机制与特点——以抢购双黄连这类大型的突发公共事件为例
关键问题:1、何种背景下谣言容易诱发集合行为;2、何种特征的谣言容易引发集合行为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谣言
关于谣言的传播机制这方面,谣言产生和传播的原因一直以来都是研究重点,而谣言分类、传播模式和影响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此外,通过对网络谣言的传播与治理相关文献的梳理,我发现在所有的研究中,从宏观的理论或者是针对谣言的实证分析相对较多,研究也都很全面深刻;而从微观具体的角度相对较少,有继续研究发展的空间。
谣言传播机制在谣言研究中无法避免,也是众多学者共同关注的一个研究课题。从谣言的公式来看,目前大家所公认的谣言传播模式为奥尔波特与波斯曼提出的一个假说,谣言传播的基本法则:r=ia。其中 r 表示谣言(rumor),i表示重要程度(importance),a表示模糊程度(ambiguity)。即一则谣言如果被人们认为越重要,其表达的事实越含糊,则有越多的人会去传播。奥尔波特认为,事件的重要性和含糊性二者缺一不可,两者关系“不是加法而是乘法,如果两者之间有一个为0,也就没有谣言了”。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1. 第1周,完成设计进度安排,查阅参考文献,完成任务书。
2. 第2周至第3周内充成开题报告并上交。
3. 第4周至第10周,完成数据采集,数据处理,
5. 参考文献
[1] 媒介情境、社会传统与社交媒体集合行为[j]. 王贵斌, 斯蒂芬麦克道威尔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3(12)
[2] 谣言引发集合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扎根理论 [j]. 佘廉,王雨萱,吴国斌 .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6)
[3] 网络谣言诱致社会风险的演化过程及影响因素——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j]. 刘延海.情报杂志. 2014(08)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