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农村金融需求旺盛,使得农村金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然而,我国现有的农村金融体制与金融机构虽历经变革和调整,但仍无法从根本上扭转大量农村资金外流的局面,仍然无法满足#8220;三农#8221;对资金和服务的多样化需求,网点覆盖率低、金融服务供不应求、竞争不充分、服务效率下等问题仍然大量存在。针对此现象,银监会于2006年12月出台相关政策,大幅调整放宽了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准入门槛,设立了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特点显著,其经营方式灵活、管理层次少、经营效率高,特别适合为农户家庭和个人、个体工商户、村镇经济、农村中小企业等提供特色化的金融服务。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坚持以服务三农为重心,努力做好#8220;支农、支小、支微#8221;服务,有效缓解了农村地区融资难的现状,有利于农林资金的部分回流,满足了农户和农企的贷款需求,加强了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地位。
在成立不到十年的时间里,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2014年第七届中国村镇银行发展论坛的数据显示,我国村镇银行迄今数量已达到1100多家,数量占银行类金融机构的1/3,资产规模达到了7076亿元,财政方面也给予税收优惠、提供费用补贴、贷款增量奖励等诸多优惠政策。截至 2013年 12 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 6080 家,贷款余额 5921 亿元,全年新增贷款 2005 亿元。从省域范围看,江苏省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的各项指标均列全国第一。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新型金融机构对农村金融的意义及其发展战略
1.引言
2.文献综述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由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是近几年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新形势,国外目前还没有对其进行专项研究,但是,对于农村金融问题,国外学者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一)农村金融发展理论的演变:
(1)农业融资论。该理论是在借鉴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抑制理论基础上形成的,却存在两方面的缺陷。第一,如果农民存在可持续的廉价资金,就缺乏储蓄激励使信贷机构无法动员农村储蓄建立自己的资金来源,从而形成财政压力;第二,低利率上限使得官方信贷的分配偏向大农户(avishay bravermanand minika huppi,1991),从而加剧贫富差距。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2022年11月15日前 完成文论的选题工作。
2022年12月1日前完成基础材料的收集整理,列好写作的提纲。
2022年12月30日前 完成开题报告,提交指导教师。
5. 参考文献
[1]银监会加强村镇银行监管重点控制市场准入[n].国际金融报,2007-5-30.
[2] 何广文、冯兴元.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制度变迁[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
[3] 杨兆廷.中国农村金融供给创新的路径选择[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13.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