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1.1课题的意义
土地是最基本的自然资源,耕地作为土地资源的精华部分,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不可替代的自然基础。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建设用地的需求不断增加,更多的农业用地转变为非农用地,导致耕地非农化进程不断加快。耕地资源稀缺以及人地关系冲突日益成为中国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障碍[1]。截止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6.10%,比1978年的17.92%提高了38.18个百分点。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大量农业人口涌入城市,城市不断发展壮大,而有些地方政府片面认为农村城镇化就是农业土地非农化,导致频频出现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现象。1996-2008年中国耕地面积自1.3003108hm2减至1.2172108hm2,年均递减率高达0.53%[2]。耕地资源数量的减少同时也引发了粮食供给量的减少和社会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地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因此,研究城镇化水平与耕地非农化之间的关系,促进两者间协调发展,对于保障城市社会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南京市作为江苏省以及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发展,城市也不断扩张,耕地面积锐减,是耕地非农化的典型代表区。选择南京市进行研究,更具代表性。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2.1研究目标
(1)在对相关研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借助一定的数理分析方法,以南京市为研究区域,得出城镇化对耕地非农化的影响;
(2)结合南京市城镇化发展历程,分析各阶段耕地非农化产生的主要原因。进而有针对性的提出能够合理控制耕地非农化现象的城镇化发展建议,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3.1研究方法
3.1.1文献综述法
通过对以往专家、学者对相关问题的研究和阐述进行深入阅读,了解关于耕地非农化方面的研究现状以及相关研究方法,总结本领域专家学者对于耕地非农化以及其与城镇化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学习学者们的研究思路,从而对研究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理解,并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相关的理论支撑。
4. 研究创新点
(1)以南京市为研究对象,从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土地城市化和社会城市化四个方面构建城镇化综合测度指标体系。既研究城镇化综合水平对耕地非农化的影响,还进一步研究人口、经济、土地和社会四个方面的城镇化对耕地非农化的影响。
(2)根据物理学耦合概念,并借鉴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模型,建立了耕地非农化与城镇化耦合协调模型,定量分析了耕地非农化与城镇化相互作用程度,有利于丰富和完善耕地非农化耦合协调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本论文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完成本论文研究需要四个月的时间,具体安排如下:
2016.22016.3确定选题,构建研究框架,查阅相关文献,收集资料;
2016.32016.4进行资料及数据的整理、分析工作,撰写开题报告;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