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民间金融在国外多被界定为#8220;非正规金融#8221;,是指在政府批准并进行监管的金融活动(正规金融)之外所存在的游离于现行制度法规边缘的金融行为,在西方国家金融系统中居主体地位。而在我国,央行认为:相对于国家依法批准设立的金融机构而言的,非金融机构的自然人,企业以及其他经济主体(财政除外)之间以货币资金为标的的价值转移及本息支付的就是民间金融。
从公元200多年的夏商时期,到秦朝统一货币然后到中国盛唐,伴随着国家统一,经济发展,以民间信贷为主要形式的民间金融日渐昌盛。尤其到了明清时代的钱庄票号,中国的民间信贷业务发展到了高潮。当时并没有官办的金融机构,基本上都是民间金融机构在货币交易和流通中发挥作用。调查表明,全国中小企业约有1/3的融资来自非正规金融途径。民间融资主要表现为亲戚朋友等家庭和个人之间的借贷,企业之间的拆借,以及私募筹集资金等。现在,民间金融的视角更为开阔,比如民间天使投资者,实际上已经开始借鉴西方市场中的一些运作模式,他们的成长与壮大要比我们的想象中快得多。央行的权威报告推算:中国民间融资规模近万亿元,约占贷款总额的6%。而其中,他们的不良贷款水平远低于国有银行体系,有的甚至至今保持着不良贷款的零纪录。与之相比,银行体系内的部分银行家们表现得不那么理性,他们疯狂地吸收存款,疯狂地发放贷款,疯狂地制造不良贷款,最后疯狂地核销不良贷款。背后的原因其实很简单,他们在用别人的钱干别人的事,这是最缺乏效率的一种制度安排。面对同样的信用环境,面对同样的金融风险承受能力,同处一个跌宕起伏的市场,民间金融虽然也出现了德隆这样的异类,但总体表现要明显优于国有金融体系。究其原因,当然不是民间金融家比国有银行的金融家智商高出多少,而是前者真正在按照市场规则行事,而后者则很有可能在按照官场规则行事。仅从这一点,民间金融就足应被善待。但是,目前的民间金融生存毕竟仍是一种缺少话语权的脆弱生存,政策风向标的任何转向都有可能使之被妖魔化,甚至扫地出门。由于金融决策者大多来自国有金融体系内部,这种倾向不可不防。如果民间金融在决策层始终没有代言人,那么难免会被等同于地下金融,甚至非法金融。其结果将是中国经济受到巨大伤害。因此,对民间金融的发展,以及它在发展道路上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问题的研究,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我选择该课题的意义所在。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
我国民间金融发展的规模以及发展趋势,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或预防我国民间金融发展存在或可能存在的问题。
拟解决关键问题: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对民间金融的研究现状:
麦金农1973年提出了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抑制假说与市场分割假说揭示了民间金融在发展中国家产生的体制性根源。kropp认为,民间借贷和正规金融是同一国家中同时并存的,相互割裂的,正规金融处于国家信用和相关金融法律控制下,而民间借贷则在这种控制之外进行运转,二者利率不同、借款条件不同、目标客户不同,更为重要的是,借贷资金不能跨市场流动。krahene和schmidt认为,民间借贷和正规金融之间的区别在于交易执行所依靠的对象不同。正规金融活动依靠的是社会法律体系,而民间借贷活动则依靠的是社会法律体系以外的体系。青木昌彦指出在整个的经济活动中,私人治理机制一直发挥着重要的治理作用。各种合同关系主要是靠私人秩序所形成的各种制度来治理,而不是通过#8220;法律至上论#8221;来解决。chiteji以滚动储蓄信贷协会为例深入地研究了非正规金融的契约执行机制,探讨了最优组织规模与执行成本的关系。他认为,成员间相互监督的能力、个人声誉的价值以及能够获得彼此之间信息的关系,三个因素都影响合约的执行能力;这三个方面又都与组织的规模密切相关,随着组织规模的扩张,合约执行成本随之上升。
国内学者对民间金融的研究现状: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本论文的研究按如下思路展开:民间金融的概述(相关概念的辨析);民间金融存在和发展的理论基础;我国民间金融发展的现状分析;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民间金融的现状分析;我国民间金融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解决我国民间金融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研究方法:
1.文献法:收集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的有关理论,获取相关资料
5. 参考文献
[1]孙亮,李炎军,当前民间借贷的状况和对策研究[j],新金融,2012(1)
[2]张艳花,民间金融:如何阳光化[j],中国金融,2011(4)
[3]贺琛,宁萍萍,对我国民间金融发展问题的思考[j],金融与经济,2011(7)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