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要素市场改革的核心之一。作为资金的价格信号,利率在总量上影响着一国的储蓄、投资以及货币供给和需求,在结构上影响着资源配置效率、金融机构转型、产业调整和国民收入再分配,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成败对经济增长和发展方式转变至关重要。
翻阅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从1983年《国务院批转人民银行关于国营企业流动资金改由人民银行统一管理的通知》开始,授予人民银行在基准贷款利率基础上,上下各20%的利率浮动权,随后利率市场化走过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上限管理、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放开、中外资金金融机构在外币利率政策上的公平待遇实现等一系列过程,整整用了32年之久。
2015年10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启动新一轮降息,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对于此次的#8220;双降#8221;,业内普遍视为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基本完成的标志。然而,央行也坦言,放开存款利率上限确实是利率市场化的重要里程碑,但还不是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全部,全面市场化还需要走更远的路。因而,在过去的基础上,进一步探析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对策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 :我国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对策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首先,通过对国内外利率市场化现状的概述来阐明研究我国推进利率市场化对策的意义和重要性;接下来是对相关理论的阐述以及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描述;最后结合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外国国家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分析来总结出我国目前所面临的难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写作提纲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相关研究理论
1973年,麦金农和肖提出#8220;解除利率管制,消除利率上限#8221;的金融深化论,成为启动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金融自由化和利率自由化浪潮的理论支持。但由于理论的不完善和进行改革的国家的结果并不理想,该理论先后遭到新结构主义、新凯恩斯主义者和新制度主义者等多方面的批评。
1994年,斯蒂格利茨等人在#8220;金融约束论#8221;中指出,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政府通过对存贷利率的控制可以在金融部门设立租金,有利于这些国家银行体系的稳定,因而不主张发展中国家立即完全放开利率。随后,williamson和mahar(1998)以34个国家和地区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在所有工业化国家已经实现资本流动完全自由的情况下,#8220;金融约束#8221;政策并不切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撰写方案:
1.2012年12月1日--2013年4月20日,完成基础材料的收集,并确定写作提纲
2.2013年4月21日-- 2013年5月14日,完成论文初稿
5. 参考文献
[1]卓贤.利率市场化改革研究[c]中国发展出版社,2013
[2]雷曜 胡梦若 张引璐.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改革历程与经验.中国货币市场,2012.5
[3]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m],2004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