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中期票据作为一种新型的债券,于1972年在美国发行,经过四十余年的迅猛发展,如今,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新兴经济体中,中期票据的发行量已经远远超过公司债券了。中期票据的最大特点是投资者和发行人可以自由的协商确定有关发行条款,如期限、利率以及是否和其他资产价格或者指数挂钩等。因此,在2008年初,中国人民银行提出要创新直接融资产品,研究开发中期票据(期限为3-5年的票据)以满足企业直接融资需求。2008年4月份,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管理办法》,中期票据正式在国内亮相。同月,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注册规范》等七项自律规则。2016年2月,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协会发布新修订的《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公开发行注册工作规程》,对非金融企业公开发行债务融资工具实行#8220;分层分类#8221;管理,这一举措有效提升债务融资工具的注册效率,加快中票发行。
中期票据作为我国债券市场上的一种新型债券,为非金融企业提供了一条长期和短期之间的中期融资渠道,减少了发行的中间环节,改善了我国企业债券品种没有2~5年期的缺点。融资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发展需要灵活地选择发行时间;中期 票据对发行企业的门槛低,只要符合相关交易商协会制定的《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中期票据业务指引》中的相 关条件就可以发行。因此,中期票据 的出现及市场规模的扩大是大势所趋,也符合我国金融业 发展和创新的要求。当然,我们还应该看到,中国的金融体系不同于欧美金融体系,中国与欧美国家金融机构的功能 和作用也有较大区别。因此,我们借鉴欧美中票市场发展 经验的同时,更需要结合中国实际,摸索出真正适合中国 国情的发展道路和方向。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本文通过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企业中期票据为研究对象,以中期票据发行的样本数据为研究依据,以中期票据的发行机制和发行利率的影响因素为研究的基本问题展开。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一、 引言
二、 文献综述
三、 我国中期票据发行市场概况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现状:
在发达国家,企业债券、商业票据的发行与交易是一个整体,无需人为的将二者进行割裂,所以很少有国外学者将中期票据单独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在国外,针对于信用利差的研究文献相对成熟,而中期票据在本质上仍属于信用债券。在信用债的研究上,fisher(1959)是首个在债券风险溢价问题的研究上采用回归方法的学者,开创了通过回归方法来研究债券市场的先河。merton(1974) 提出的结构化模型。模型主要基于对企业违约的情形的设定,即公司的资产价值低于应付债务价值。模型的提出为后来对信用利差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它的缺点也显而易见即假设条件设定过于简单,因此,之后很多学者针对该楔型又进行了多方面的改进。longstaff和schwartz(1995) 针对结构化模型中关于利率期限结构的假设进行了优化,将利率风险和企业资本结构纳入模型,并进一步对优先权的设定进行了改善。
国内研究现状:
相比于国外发达国家,国内的中期票据推出较晚,学术界对中期票据的理论研究整体不足,实务界在发行制度与发行定价机制方面还处在发展和探索阶段,对推出仅8年的中期票据利率和信用利差的理论研究更是匮乏。张雪莹、李琳(2008)介绍了国际上中期票据市场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以及在传统中期票据基础之上的结构化中期票据的主要原理和发展状况。田园(2010)分析了中期票据对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企业可用中期票据优化自身财务结构、降低财务成本、提高融资效率。唐建伟(2008)认为中期票据的出现给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和挑战,它一方面能够促使商业银行业务转型和盈利携式转换,优化商业银行资产结构,提高资产质里和盈利能力,降低和分散商业银行经营风险,有利于提高 银行经营效率:另一方面它对银行贷款的替代效应使商业银行传统业务面临挑战,同时引起的竞争加剧行业分化,使商业银行盈利水平差距扩大,中期票据业务给银行带来相应的经营风险。傅哲祥(2010)从中期票据的成本角度来看待我国企业融资市场的市场化道路及对中期票据业务的市场监管,认为要坚持中期票据的市 场化定价。花旻(2008)从企业、投资者、银行、货币政策这四个方面分析了中期票据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姜海军(2009)从发展银行间市场中期票据业务的重要性入手,认为我国中期票据市场存在着定价机制尚需完善,市场成熟度有待提高:需要增加合格投资机构参与市场;节场监管需要进一步加强;风险转移和扩散问题应得到重视;信息披露水平需要提高:市场参与主体行为需要规范等问题。牛建军、张泰(2010)从商业银行对中期票据的投资角度就中期票据利率收益风险进行了研究,认为存在重新定价、再投资收益率、选择权及汇率四大风险。王艳萍(2011)认为中期票据不仅违反了《票据法》的规定,而且还对《公司法》、《证券法》的法律制度提 出了严峻挑战。尚德禹(2011)对我国中期票据发行利率的影响因素进 行了研宄,提出基准利率、主体评级、发行期限等对发行利率变化的影响,其中基准利率取贷款利率及政策性金融债券到期利率。尹志锋、耿丛(2010)认为,中期票据与商业票据、公司债券(企业债券)和其他类型的债券产品一样,基准利率、货币种类、发行期限、发行规模、发行主体信用等级、发行主体性质、二级市场因素都是影响其发行利率的主要因素,而宏观经济形势、通货膨胀水平、金融市场 发展等因素可以作为背景因素,直接由相应的利率因素间接体现。张程(2010)提出发行利率是中期票据定价的基础,而贷款利率水平和将来多币种的选择是影响中期票据发行利率的外部因素,中期票据的发行期限与发行利率呈正相关的关系,发行规模与发行利率呈负相关的关系。余雷、林青(2016)指出从债券市场环境看,供给方面,由于融资成本持续维持在较低水平,且2016年下半年中票到期规模达3478.30亿元,到期规模再创新高,或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融资需求增加并促进中票发行量增长。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债券门槛有所降低,同时市场对城投类企业所发中票的需求可能会因为信用风险事件的发生而增加,这将促进城投类企业的中票发行;但交易所债券市场的快速发展以及公司债券发行量的大幅增加可能会影响到中票的发行。有券商人士(2016)表示,无论是#8220;债贷组合#8221;企业债,还是#8220;债贷组合#8221;中期票据,本质上都是对发行人债务风险进行整体管控,即由综合融资协调人加强发行人债券融资和银行贷款统筹管理,借鉴贷款管理模式对债券进行存续期管理,并参照信贷管理的深度提前揭示债贷风险,实现发行人债务风险的整体防控。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一、 撰写方案
1、阐述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分析我国中期票据发行市场概况
5. 参考文献
[1]. merton r.c..on the pricing of corporate debt: the risk structure of interest rates[j]. journal of finance,1974, 29,449-470
[2]. longstaff, francis a., and eduardo schwartz. a simple approach to valuing risky fixed and floating ratedebt[j]. journal of finance, 1995, 50:789-821
[3]. 张雪莹,李琳.中期票据市场发展的国际经验.中国货币市场,2008年 ,第 5 期,p36-39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