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世界性难题,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初衷使命,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的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国需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由此可见,未来我国的现代化将是以共同富裕为底色的现代化。展望新征程,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就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继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乡村振兴又是一项历史性重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对农村金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离不开农村金融资金和资源的支持。我国农村一些地区金融产品和金融机构等金融生态圈相对恶劣,难以建成完善的支农服务金融体系,表现为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村地区存在较为严重的金融排斥现象。
数字普惠金融应用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网络技术,能够跨越金融机构的实体网点,突破金融服务的空间和地域限制,不仅节省时间更节省成本,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更高效平等的帮助农村个体和小微企业获取金融服务。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增强金融普惠性”,意味着数字普惠金融仍然是“十四五”期间金融工作的重点内容,因此,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提高居民收入,进而起到减缓收入差距的作用,对推动共享发展、实现乡村振兴、走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
(1)第一章:导论。本章节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研究目标、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方法。
(2)第二章:相关概念的界定与文献综述。本章节主要介绍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相关概念界定、国内外文献综述、对已有研究成果做研究述评。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数字普惠金融的概念界定
联合国最早提出的关于普惠金融的定义是面向社会各个阶层和群体的可负担的、高效全面的金融服务体系。中国很多学者也赞同这一基本内涵,李涛、徐翔、孙硕(2016)提出和传统金融不同的是,普惠金融最突出的特点在于普惠性,即提倡为社会各阶层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另一方面,一些学者认为普惠金融本质上就是金融服务,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普惠金融对象是低收入者、中小企业、其他社会弱势群体;而广义的普惠金融对象不仅有社会的弱者,还包括每个资金需求个体,提倡为社会大众提供金融服务(王修华等,2014)。
关于数字普惠金融的内涵,2016年杭州g20峰会上起草的《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中明确指出了“数字普惠金融是包含利用数字金融服务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的所有行动”,文件中还表示金融是数字普惠金融的主体,普惠是天然的特性,数字技术是其拓宽发展道路的重要工具,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最重要的根本依然在于缓和金融排斥、服务社会大众,借助数字技术手段,能够更好的完善普惠金融发展体系。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2022.12.1-2022.12.31搜集和查阅资料,初拟开题报告。
2022.1.1-2022.1.30结合国内外文献资料并搜集相关数据。
2022.2.1-2022.3.1完善指标及模型的构建,进行实证分析,完成初稿。
5. 参考文献
[1]lil.financialinclusion and poverty:the role of relative income[j].china economic review,2018(12):165-191.
[2]sutherlandw,jarrahi mh.the sharing economy and digital platforms: areview and researchagenda[j]. in- 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management,2018,43(12):328—341.
[3] 贝多广.用普惠金融助推乡村振兴:现状与选择[j].中国农村金融,2020(07):35-36.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