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国遭遇反倾销的特征及应对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2023-02-26 06:02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取得了快速发展,越来越开放的大门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我国对外贸易额从1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长到2020年的46462.57亿美元,贸易额扩大了800多倍,年均增长率达到4%,对外贸易已成为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驱动力量。但随着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中国成为遭受反倾销摩擦最多的国家,增加数据说明。据WTO统计,在1995-2018年间全球发起的反倾销诉讼案件有5725起,中国遭受到的反倾销诉讼案件达1327起,占总案件数的23.2%,年均遭遇反倾销诉讼超过55起,并且涉案产品分布于各个行业、各种所有制企业;同期,全球反倾销案件中有3805起最终实施了限制措施,实施率为66.5%,而中国遭遇的反倾销案件中有986起被实施措施,实施率高达74.3%。

反倾销本来是作为一种公平贸易的保护措施,其本质在于对非公平的贸易起到保护国内产业的作用。然而在我国与各国国际贸易中被应用到贸易保护中,据统计,国外对华反倾销调查占全球案件总数的20%以上,对华发起的反倾销案件被判决为肯定性结果的概率为75%,远远高于平均水平。

反倾销不但会对倾销产品出口生存造成负面影响,还会对关联的非倾销产品出口产生“寒蝉效应”,进而影响到企业内部的产品策略调整。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扩张,企业需要从以往遭遇贸易摩擦的反倾销案件中吸取经验教训。通过对反倾销案件中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可以发现中国遭遇反倾销产品及其行业的特征,进而得出应对策略建议,以规避减少遭遇反倾销的风险,减少遭受贸易摩擦的损失,更好的走出去。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一、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主要从绪论,文献综述,中国遭遇反倾销的现状与特征分析,遭遇反倾销倾销的影响因素研究,实证数据论证机理,结论与建议这六个部分展开。

第一部分绪论。通过阅览国内外文献了解当前国内外主要的分析方法与计量模型以及关于反倾销的主要理论,作为本文研究的参考与指导。从理论与现实层面知晓该主题的研究意义。明确本文利用实证数据进行理论分析的研究思路。

第二部分文献综述。这部分分为四个层面,一是反倾销的国际贸易相关理论,二是遭遇反倾销的相关因素研究,三是中国遭遇反倾销的相关研究,四是文献评述。

第三部分我国遭遇反倾销的现状与特征分析。就目前反倾销现状可以发现,我国是遭遇反倾销制裁的数量是世界之首,通过数据对比找出遭遇反倾销的产业是否有针对性,主要针对哪些产业。以及反倾销诉讼发起国GDP、就业率等因素通过比较是否有明显特征。

第四部分为遭遇反倾销的影响因素研究。主要有两个层次,一是对比国内外文献研究结果,多角度分析我国遭遇反倾销的影响机制,同时考虑到影响的中介效应。二是根据相关理论论证影响机制是否合理。根据初步研究分析,本文将从进出口国际GDP、进出口国贸易额等,生产增长率几个因素中寻找影响反倾销因素。

第五部分为中国遭遇反倾销原因的实证分析。本文将选取外国经济政策取向作为随机变量;进出口国际GDP、进出口国贸易额等,生产增长率作为解释变量;把我国遭遇反倾销起诉数量被解释变量以及控制变量分别建立模型,来分析各个子指标与我国遭遇反倾销的关系。

第六部分结论与建议。依据计量分析结果得出研究结论。根据前文影响我国遭遇反倾销的因素,及其对我国遭遇反倾销诉讼的影响机制提出应对反倾销的具体政策建议。

二、拟解决问题

1.我国遭遇反倾销诉讼案件特征。通过对比分析我国遭遇反倾销诉讼的案件,进而找到我国遭遇反倾销的特征。

2.我国遭遇反倾销的原因及影响因素。从我国遭遇反倾销案件特征入手找到影响我国被起诉的影响因素。通过构建相关模型找到主要影响因素。

3.进一步分析这些因素通过什么样的传导机制影响我国遭遇反倾销概率。

三、写作提纲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

二、文献综述

(一)反倾销的国际贸易相关理论

(二) 遭遇反倾销的相关因素研究

(三) 中国遭遇反倾销的相关研究

(四) 文献评述

三、中国遭遇反倾销的现状

四、中国遭遇反倾销特征分析

五、遭遇反倾销倾销的影响因素研究—以中国为例

(一)影响因素

(二)传导机制

六、中国遭遇反倾销原因的实证分析

(三)模型的建立

(四)指标的选取和数据来源

(五)实证过程

(六)结果分析

七、结论

八、启示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反倾销的国际贸易相关理论

反倾销(Anti-Dumping)指对外国商品在本国市场上的倾销所采取的抵制措施。WTO及其前身GATT制定了一系列的反歧视原则,致力于推动和实现贸易的自由化。1947年至1995年,关税总协定主持多轮关税减让谈判,主要工业国家的平均关税从50%逐步减到4%左右。对于世界各国来说通过关税来保护国内产业不受国外倾销手段冲击已经失去意义。而许多非关税壁垒又已经被国际公认不合法,此时,“反倾销”这一含义便已经成为最有力最有效的工具,可以使进口国保护本国工业,继而保护国内市场安全。这是从安全角度对反倾销的支持。

从贸易保护的角度,即通过反倾销抵制国外产品过多进入本国市场,也有可能是对绝大多数国外产品进行排斥。这往往是国内保守派势力的理论。他们通常相信消费者会把原先对本国产品的需求转向进口产品,造成进口国相关企业市场缩小甚至完全丧失,企业利润下降,开工率降低,社会失业率上升;

而持有相反观点的对部分反倾销进行否定的有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1872)和约翰穆勒(1848)等国际经济学家提出各国根据其各自资源和技术等对各种产品的生产成本不同,故产品价值不同,一国利用自己比较优势高的产品卖到比较优势低的外国市场上,虽然低于销售国同类产品价格,但不应该被判定为倾销,因为这与全球资源配置紧密相关,并非人为恶意地造成的伤害。比较优势理论对倾销的判定标准比较严格,反倾销中存在的问题在比较优势理论中往往会被认为是出口国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从而扩大自己的市场而不是存在违法倾销现象。

不仅站在各国利益立场上,还站到全球利益立场之上的自由贸易理论观点持有者如亚当斯密(1776)则认为国际贸易的最好状态是实现市场自由化。而反倾销必然体现了各国贸易保护思想,不利于开放市场和增强市场流通性,限制了商品、技术和服务的流动发展,进而影响力世界贸易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进程。

2.遭遇反倾销的相关因素研究

(1)进口国影响因素

Mah(2000)探究了美国IFC反倾销决定的宏观经济因素,结果发现,反倾销肯定裁决百分比增长与贸易差额之间的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贸易差额对反倾销肯定裁决百分比增长具有单向因果关系。Knette和Prusa(2003)考察了澳大利亚、加拿大、欧盟和美国的反倾销起诉和宏观经济因素之间关系,发现实际汇率和国内实际GDP增长对反省销起诉具有统计上显著性影响,而出口国实际GDP与反倾销起诉相关性不明显。

(2)出口国影响因素

顾振华(2020)基于国内产业不同发展阶段,探究了中国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双重作用导致企业遭受反倾销的原因,发现单一的贸易政策或是产业政策并不会对遭受反倾销造成显著性影响,但双重贸易、产业政策会显著提升出口企业和地区遭受反倾销频数。双重贸易政策有助于企业压低价格出口和提高自身创新技术,这是企业遭遇反倾销的经济和策略原因。王孝松、林发勤和李功(2020)指出低生产率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更容易招致贸易伙伴的反倾销诉讼,并课以重税。因为低生产率企业不是因为生产率高而价格低,而是因为国家关税政策和产业政策双重补贴而价格低,以此提高竞争力。此外有的出口规模越大,融资约束越小的企业,也就是像顾振华所说的受到更多政策鼓励的企业更容易遭遇反倾销诉讼。乔小勇、李翔宇和吴晓雪(2019)的研究佐证了这一点,他们指出随着我国产业链升级与美国对华发起反倾销和实施仲裁的数量和概率成反比。往往企业中的更具有竞争力 的核心产品遭遇反倾销调查的概率更小。

3. 中国遭遇反倾销的相关研究

沈国兵(2006)探究了美国对中国反倾销的宏观决定因素及其影响效应,通过对美国反倾销的宏观决定因素的经验性研究发现,美国对华的反倾销调查,已不再是仅仅是为了威慑而更多的是为了落实到实行反倾销措施的行动上,随着美国对中贸易逆差增大,从中国进口渗透增加是美国对中国实行反倾销诉讼最主要的决定因素。贸易差额对反倾销肯定裁决百分比增长有单向因果作用,同时进口国实际汇率和国内GDP增长对反倾销起诉具有显著影响。冯宗宪和向洪金(2010)认为欧美国家对华反倾销调查指控会产生负的贸易破坏效应,但在不同产品间以及不同时间上有者差异性,且对华反倾销措施会产生正的贸易转移效果,对华发起反倾销诉讼的发达国家往往会改从韩国、印度等中国竞争国中进口同类产品,而中国在遭受反倾销诉讼后会选择向第三方市场出口产品。但加入对华反倾销指控的国家越来越多,发展中国家数量逐渐增多,冉宗荣(2005)认为主要是因为在发达国家的带领下,发展中国家也活用世贸组织规则保护自己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利益,并且像发达国家一样,有一些国家对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判定存疑,大肆效仿欧美国家,对中国采用“非市场经济体”措施,在进行反倾销调查时对中国实施不公平待遇,征收高额反倾销税款。这其中有我国出口企业缺陷及政府服务不到位的原因,但也有因为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水平相近是竞争国以及受到“中国威胁论”影响的原因。

4. 文献评述

上述文献从反倾销的国际贸易相关理论,遭遇反倾销的相关因素研究,中国遭遇反倾销的相关研究等方面表明,部分国家对华反倾销调查包含了利益阶层游说以及贸易反制等制度和策略因素。毫无疑问,上述文献均是本文的重要研究基础。但以上文献未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入手,通过探寻我国遭遇反倾销深层测原因入手综合分析。本文将综合分析我国遭遇反倾销起诉产业特点和对我国发起反倾销诉讼的国家的特点。通过对比分析我国遭遇反倾销诉讼的案件,进而找到我国遭遇反倾销的特征。从我国遭遇反倾销案件特征入手找到影响我国被起诉的影响因素。再通过构建相关模型找到主要影响因素,进一步分析这些因素通过什么样的传导机制影响我国遭遇反倾销概率。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时间

研究计划及撰写方案

2022年12月底前

利用图书馆馆藏、互联网等资源收集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进行阅读分析,明确论文研究方向与攻克难点完成开题报告。

2022年3月底前

依据国内外现有研究现状建立计量模型,收集相关数据,利用计量软件进行结果分析。完成论文初稿、选题复选与中期检查工作。

2022年5月底前

反复核查论文,完成论文修改,重复率检查,定稿与外文文献翻译工作。

2022年6月初

准备相关材料,为论文答辩做准备。

5. 参考文献

[1] 顾振华. 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双重作用导致对华出口制造业的反倾销 [j]. 国际贸易,2020,(9):38-51.

[2] 孟宁,周彦宁,马野青. 反倾销、多产品企业与出口生存风险[j].产业经济研究,2020(5):30-44.

[3] 王孝松,林发勤,李功. 企业生产率与贸易壁垒——来自中国企业遭遇反倾销的微观证据[j]. 管理世界,2020,(9):54-66.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