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信贷对国有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研究开题报告

 2023-02-20 18:30:31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习总书记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发展目标,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的重大战略决策,确定了我国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综合考虑生态文明和经济发展的绿色发展的目标和方法,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绿色发展首要的助推器之一,就是绿色金融的持续注入。为保障资金流向绿色环保行业,解决绿色发展中的资金问题,国家高度重视绿色金融的发展,截止2020年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约12万亿元,存量规模居世界第一;绿色债券存量8000亿元,居世界第二。绿色信贷在现阶段绿色金融供给中仍占有绝对的比重,在绿色信贷的供给者中,国有银行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担当。在支持国家绿色发展策略的同时,绿色金融尤其是绿色信贷的发展和探索,也对国有商业银行承担社会责任、信贷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而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机遇。

绿色金融是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所提供的金融服务,其中绿色信贷占主要部分。绿色金融作为时代热点和国际趋势,其重要程度在未来必然呈现上升趋势。从高碳到低碳再到零碳,国际绿色金融氛围日渐浓厚,且我国绿色金融政策红利丰厚,绿色产业潜力巨大,将为国有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对于国有商业银行自身发展而言,推进绿色金融发展,既面临产业结构转型、相关风险管理和业务运营机制的改革,也面临着统筹平衡社会责任和经营收益、短期利益和长期发展等等挑战。国有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核心和绿色金融的重要主体,在绿色金融受到高度关注的大背景下,探究绿色信贷对国有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分析如何做到兼顾自身经营效率和保障信贷资金流向绿色行业的平衡,以及提出有利于国有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与对策,将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研究绿色信贷对国有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通过分析绿色信贷的内涵,国有银行现行的绿色信贷状况,提取相关资料与数据,选取有关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对绿色信贷对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将所研究指标与银行可持续发展情况关联挂钩,并得出相关结论。

拟解决的问题

分析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内涵与意义、绿色信贷对于国有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指标的影响、对国有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政策的进一步建议。

写作提纲:

1.绿色信贷的发展与时代背景研究

2.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政策的内涵与意义

3.确定银行可持续发展指标与绿色信贷业务数据

4.进行实证数据分析

5.得出结论与建议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绿色金融发展、绿色信贷内涵研究

绿色金融的概念最早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在超级基金法案中,“可持续金融”得到了初步实践,对于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中的环境社会责任做出了强调,相对的银行在对企业贷款时应加强环境保护方面的审查。Mark A.White(1996)最先明确提出可持续金融的概念,将金融决策中对于环境和生态的影响作为重要因素,以激励金融工具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创新。Marcel Jeuken(2003)基于可持续金融的范畴提出了绿色信贷的概念,Paul Thompson和Christopher J.Cowton(2004)对绿色信贷进行了定义,认为绿色信贷是商业银行在进行贷款时不能仅仅考虑经济利益而应该把企业是否保护环境考虑进贷款的审核中,并根据评估结果对贷款对象作出是否发放贷款的决定。

绿色金融和绿色信贷的概念在我国发展较晚,胥刚(1995)最早在《论绿色金融──环境保护与金融导向新论》中提出绿色金融的概念,指出金融对环境保护和资源配置有积极导向的称为绿色金融,并表示金融强化对环保责无旁贷,也义不容辞,要研究具体的金融策略,但由于是早期概念,其落脚点更多的是在环保方面,在金融方面的观点有所欠缺。2007年,绿色信贷的概念正式提出,使得绿色信贷的定义更加明晰,也有更多相关观点被提出:盛翔(2007)指出绿色信贷是银行的社会责任,“绿色信贷”早已是国际潮流,金融机构在环保评估上有一套基本准则即“赤道原则”,当然可以看作是银行对自身环保责任的勇敢承担,其实还可以看作是银行对环保风险的有效规避,银行必须认识到自己在环境保护上的社会责任,尽早接受“赤道原则”,绿色信贷才能真正“绿”起来。李晓西、夏光、蔡宁(2015)提出绿色金融的作用和意义在于促进产业绿色升级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既能促进中国传统产业的绿色改造,推动绿色产业发展。绿色金融促进产业绿色升级的功能在于引导生产企业从事绿色生产和经营,引导消费者形成绿色消费理念,引导社会资本流向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事业。孔瑞(2015)在《我国绿色信贷发展研究》中提出在我国经济结构绿色转型中,金融杠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绿色信贷政策出台以来,我国政府仍在不断加强政策出台力度,各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也都将绿色理念贯穿于信贷流程之中。通过调研可以发现我国节能环保信贷支持额、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都在不断增长,同时我国万元 GDP 碳排放也在逐年下降,绿色信贷效果凸显。谢婷婷、刘锦华(2019)通过实证分析证明①绿色信贷对绿色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市场化进程与财政分权的提高有利于促进绿色经济增长。②在影响机制方面,将绿色经济增长率分解为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绿色信贷对技术效率的影响并不显著,对技术进步显著为正,说明绿色信贷促进绿色经济增长主要是通过提升技术进步实现的。③在传导路径方面,绿色信贷可以通过提升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合理化水平,降低煤炭消费量在能源消费量中的比重,进而对绿色经济增长产生正向影响。

二.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因素研究

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是银行不可忽视的重要研究课题。李东(2013)得出如果商业银行体系不稳定,将必然引起经济金融的动荡的结论。因此,保持商业银行的长期稳健发展对经济金融的稳定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是指商业银行在遵循金融发展和自身发展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变化,通过建立健全经营管理体制,优化内部运行机制,合理有效地开发和配置资金、机构、人力等金融资源,提高金融效率,增强盈利能力、风险防控能力和业务创新能力,提供优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和品牌形象,同时在追求当前发展的过程中,不以牺牲未来的利益为代价,并积极协调规模与效率、管理与创新、质量与速度、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自身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最终实现全面、持续、均衡、稳健发展。对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和比较,将有助于准确掌握商业银行现在和未来发展状况,制定促进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进而实现商业银行与经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下的协调发展。

中国工商银行绿色金融课题组(2017)的周月秋、殷红、马素红、杨荇、韦巍、邱牧远、冯乾、张静文在《商业银行构建绿色金融战略体系研究》中提出国际绿色金融发展日臻成熟,特别是国际先进银行在绿色金融管理体系及产品创新方面积累了有益的经验。中国绿色信贷起步较早,但非银行绿色金融仍处于起步阶段。中资银行应将打造绿色金融机构作为长期发展战略,实现客户和业务的绿色化,以及自身运营绿色化。在遵循可持续原则、责任原则、包容和尊重原则、透明原则的基础上,中资银行应从组织架构、政策制度、产品体系、流程管理、风险管理、企业文化、信息披露等七大方面入手,构建绿色金融战略体系,全方位打造绿色金融机构。

三.绿色信贷与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相关性的研究

商业银行发行绿色信贷对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势必造成影响,对此学术界也产生了许多观点和研究。王建琼、董可(2019)通过银行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搜集2010—2017年详细发布绿色信贷业务的12家银行的面板数据,分别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指出:绿色信贷业务对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并不显著,却会降低大型国有银行的盈利能力,但贷款总额的增加整体上提高了银行的盈利能力;绿色信贷规模改善了大型国有银行的资产质量,信贷规模越大,不良贷款率越低。

任康钰、张晨希(2018)在《绿色信贷对我国商业银行业绩的异质性影响——基于16家上市商业银行面板数据的分析》中指出,当下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开展绿色信贷对其银行业绩具有异质性影响:绿色信贷更倾向于提高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产收益率,但其要注重对短期流动性的把控;相对而言,大型国有银行更容易满足利润最大化的条件。综合来看,大型国有银行要更要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开展绿色信贷业务,降低绿色信贷边际成本,成为绿色信贷业务的标杆。政府对绿色信贷的政策支持非常重要,要建立起商业银行开展绿色信贷的激励机制,实现绿色信贷在整个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李苏、贾妍妍、达潭枫(2017)在《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绩效与风险的影响——基于16家上市商业银行面板数据分析》中得出结论: 绿色信贷与银行绩效呈正相关关系,银行实施绿色信贷有利于提高绩效;绿色信贷与银行风险呈负相关关系,实施绿色信贷能够降低其风险。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1.查阅与绿色信贷、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相关的资料,进行文献的阅读及整理,了解论文的大致框架和模型,写出文献综述,完成开题报告;

2.制定计划,细列提纲,根据文献理论回顾,进行理论分析,初步建立分析框架;

3.根据所列提纲内容全心撰写,认真准备论文的每一个标题内容,明确每个标题内容的写作目的,明确写作要点,做好前期理论基础,为下面实证分析做准备;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1] 马晓明、陈慧圆:《绿色信贷风险评估》,《中国金融》,2015 年第 10 期。

[2] 左振秀、崔丽、朱庆华:《中国实施绿色信贷的障碍因素》,《金融论坛》,2017 年第 22 期。

[3] 曾兰兰、殷晨曦:《绿色信贷信用风险转移模型构建与路径选择分析》,《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7 年第 11 期。

[4] 蒋先玲、徐鹤龙:《中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运行机制研究》,《中国人口资

源与环境》,2016 年第 26 期。

[5] 刘传岩:《中国绿色信贷发展问题探究》,《税务与经济》,2012 年第 1 期。

[6] 姚敏:《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的实践与探索》,《绿色研究导刊》,2013 年第26 期。

[7] 王玲玲:《浅议绿色金融对银行业的影响及发展途径》,《现代金融》,2017年第 3 期。

[8] 陈一洪:《对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的思考》,《吉林金融研究》,2012 年第 2 期。

[9] 张平淡、张夏羿:《我国绿色信贷政策体系的构建与发展》,《环境保护》,2017 年第 45 期。

[10] 睢博、胡杰:《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瓶颈与应对策略》,《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3 年第 26 期。

[11] 廖筠、胡伟娟、杨丹丹:《绿色信贷对银行经营效率影响的动态分析——基于面板 VAR 模型》,《财经论丛》,2019 年第 2 期。

[12] 张琳、廉永辉:《绿色信贷、银行异质性和银行财务绩效》,《金融监管研究》,2019 年第 2 期。

[13] 雷博雯、时波:《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绩效与流动性风险的影响》,《金融理论与实践》,2020 年第 3 期。

[14] 丁宁、任亦侬、左颖:《绿色信贷政策得不偿失还是得偿所愿?——基于资源配置视角的 PSM-DID~1 成本效率分析》,《金融研究》,2020 年第 4 期。

[15] 刘庆富、陈志伟、何畅:《中国绿色信贷风险的评估与监测——基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视角》,《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 年第 62 期。

[16] 钱立华:《我国银行业绿色信贷体系》,《中国金融》,2016 年第 22 期。

[17]Empirical analysis ofthe integration of environmental risks into the credit risk managementprocess of European banks[J] . OlafWeber,MarcusFenchel,Roland W.Scholz.Bus. Strat. Env. . 2008 (3)

[18]Banking on the Equator.Are Banks that Adopted the Equator Principles Different from Non-Adopters?[J]. Bert Scholtens,Lammertjan Dam.WorldDevelopment . 2007 (8)

[19]The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scontribution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Karen Holm Olsen.Climatic Change .2007 (1)

[20]What Drives BankCompetition? Some International Evidence[J] . Stijn Claessens,LucLaeven.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Banking . 2004 (3)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